前不久,市民周先生因患胰腺癌,從本市某二級醫療機構轉至三甲醫院。沒住幾天,醫院便發出了“逐客令”:由于周先生癌癥已近晚期,幾乎沒有救治希望,建議出院,騰出床位給更需要救治的患者。周先生一家為此犯了愁,大醫院不肯收、小醫院不敢去,晚期癌癥患者該到何處去求醫?
根據市疾控中心的統計顯示,上海是全國癌癥高發地區之一,每10萬人口中新發癌癥患者超過300例,迄今共有癌癥患者14萬余人。與此同時,全市每年約有2萬名晚期癌癥患者,他們發生中度或重度疼痛的比例高達75%。堪稱“重病號”的晚期癌癥患者,卻常無處就診。一方面,大醫院對床位周轉有嚴格規定,住院須有一定救治指征,晚期癌癥患者幾乎喪失救治希望,一般很難被收入病房;另一方面,小醫院治療腫瘤欠缺規范,病人對醫院缺乏信任,醫院自身也不敢收重病人。
大醫院拒收晚期癌癥病人也有苦衷。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為例,住院患者中晚期癌癥已占了較大比例,病房“腸梗阻”現象嚴重,新病人收不進來、收進來的舊病人又轉不出去———如此,既耽擱了其他患者就診,更使醫療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
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解釋,腫瘤治療也分層次,早診斷早治療的應采用根治方法;中期癌癥須采用挽救性療法;至于基本喪失救治機會的晚期癌癥,則應以解決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主。記者了解到,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晚期癌癥患者一般通過家庭醫生,聯系家附近的社區醫院,并進行止痛、心理輔導等寧養治療。作為申城首家寧養機構,新華寧養院負責人陳強教授告訴記者,幾年來寧養院為3100余名晚期癌癥患者提供服務,切實解決了患者及家屬的心頭之憂。
如何讓更多晚期癌癥患者安度人生最后一刻?專家建議:大醫院應與小醫院多聯合,普及規范治療腫瘤的方法,以此來將晚期癌癥患者“下沉”至基層;基層醫療機構則應加強服務意識,加強寧養概念、增設寧養服務,緩解大醫院晚期癌癥患者“人滿為患”的現狀。所幸的是,這般努力已經開始,記者獲悉,新華寧養院與楊浦區衛生局已簽署合作協議,今年寧養院將走進社區,為區內晚期癌癥患者提供寧養服務。(記者 顧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