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傷不起
當地時間11月10日晚,美國傳來消息——國會參議院表決通過聯邦政府臨時預算案,為結束已持續40多天的聯邦政府“停擺”邁出關鍵一步。

該預算案下一步將交由眾議院表決,若獲通過,即可送交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此次“停擺”始于10月1日,目前已超越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創造的35天紀錄,成為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停擺”。
這場因兩黨政治僵局而引發的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侵蝕著美國社會與經濟,并加劇政治信任危機。
無論從哪個層面看,美國,都傷得不輕。
民生層面首當其沖。
數百萬美國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救濟金福利被切斷,大量聯邦雇員遭到波及,民眾基本生活保障岌岌可危。
據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中心”統計,截至11月8日,至少67萬名聯邦工作人員被停薪留職,約73萬名聯邦工作人員被迫無薪工作。為了糊口,不少美國公務員只好下班后去送外賣、打零工。
關鍵系統瀕臨崩潰。
美國政府“停擺”的連鎖效應,殃及航空業。由于無薪工作的空管人員出現短缺,美國全國航班大面積取消與延誤,物流運輸受阻,對商業、旅游及地方稅收的“漣漪效應”正持續發酵。
值此之際,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出強硬指令:空管員必須立即返崗,違者重罰,留者重賞。“扣薪威脅”與“萬元懸賞”點燃輿論,將本已處于懸崖邊的美國航空業,推向更劇烈的風暴中心。專家警告,航空經濟已經受損。
隨著經濟影響持續顯現,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分析指出,根據聯邦政府“停擺”持續時間的長短,預計2025年四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率將下降一至兩個百分點。
消費者信心顯著受挫。
密歇根大學一項月度調查顯示,11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跌至50.3,為2022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62%的受訪者表示因“停擺”減少非必要開支,其中38%推遲購車、購房等大額消費,引發“消費收縮—企業盈利下降”的連鎖反應,加劇經濟受損風險。
政治核心分歧難解。
美國政府“停擺”的癥結,在于兩黨在《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問題上的尖銳對立。民主黨堅持將補貼延期,而共和黨予以拒絕,特朗普的介入更使談判前景撲朔迷離,約2400萬民眾的醫保前景懸于一線。
盡管參議院近日罕見開會尋求突破,但僵局依舊。
截至當地時間10日,在130萬軍人軍餉可能被拖欠的壓力下,兩黨溫和派議員嘗試尋求局部撥款等妥協方案,然而,信任危機使得任何短期方案都充滿不確定性。
回顧歷史,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并非罕見現象。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指出,自1976年現行聯邦預算程序建立以來,華盛頓已經歷了20次資金缺口,其中導致了10次正式的政府“停擺”。

然而,其性質和頻率在歷史上有所不同:
·1980年之前:資金有缺口但“停擺”罕見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即使出現資金缺口,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大多照常運行。這些機構預期國會將很快批準新資金,因此并未導致大規模停工。
·1980年轉折點:法律解釋趨嚴后的“停擺”
轉折點發生在1980年。時任美國司法部長發表法律意見,明確指出:根據聯邦法律,未經國會撥款授權,聯邦機構不得支出資金。只有“必要職能”(如空中交通管制)可以例外繼續運行。
·1982年之后:“停擺”成為一種“常態”
自此之后,這一嚴格的法律解釋意味著,一旦出現資金缺口,全面或部分的政府“停擺”便成為“常態化結果”。在國會通過預算案、達成決議之前,“停擺”都不會結束。
如此一來,這使得政府“停擺”逐漸演變為美國政治博弈中一項被反復運用,且極具破壞性的工具。
正如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所言,“孩子、老人、工薪階層都成了政治鬧劇的犧牲品”,但若不解決制度根源,這樣的循環未來仍將上演。
而今,這場持續40余天的“停擺”,早已超越華盛頓的政治較量。在這場制度性困局中,它以一種真切而痛苦的方式,讓整個美國社會“受傷”。若問美國是否“傷不起”,美國人眼前的一切,便是有力的答案。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1日 15:21:46
- 2025年11月11日 14:35:53
- 2025年11月11日 10:37:15
- 2025年11月11日 09:51:36
- 2025年11月09日 13:46:44
- 2025年11月06日 12:59:31
- 2025年11月05日 14:52:40
- 2025年11月04日 10:31:50
- 2025年11月01日 15:09:28
- 2025年11月01日 15:05:2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