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9日電 據中國銀監會網站消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亞洲銀行家》雜志第十屆峰會上上的講話指出,要指導銀行業做好各種行業,特別是一些過熱行業和高風險領域的信貸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壓力測試。
以下為講話全文:
中國銀行業監管的選擇
(劉明康主席5月11日在《亞洲銀行家》雜志第十屆峰會上的講話 北京)
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我想借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中國銀行業監管的體會和經驗。
面對危害深重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中國銀行業的表現可謂獨樹一幟,令人刮目相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幾組數據,就能對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更加清晰和直觀的認識。截至2008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62.4萬億,比2003年底增加34.7萬億,實現稅后利潤5834億元,比2003年底增加4145億元, ROE這個概念從無到有,達到17.1%;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五年前的17.9%下降到2.4%;資本充足率達標銀行從8家增加到204家,達標銀行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例由0.6%上升到99.9%。去年底,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的市值在全球銀行業市值排名前三位;按一級資本排名,也進入全球最大15家銀行的行列。中國銀行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上。
這一結果并不是偶然的,它集中體現了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近年來銀行業改革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這一結果與我國宏觀經濟持續穩健增長、微觀企業和銀行內部治理機制進步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建設與進步等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更令人值得思考的是: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30年中,特別是在近十多年當中,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也同樣經歷了所謂“低風險、高增長”的時代,但相同經濟繁榮下所孕育的金融風險判若云泥,這足以說明僅僅是繁榮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能帶來金融體系的穩健。如何在繁榮的宏觀經濟增長背景下,推進銀行業監管改革和發展的進步,從而避免風險的積聚和傳遞,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這也正是我今天重點闡述的內容。
在今天全球金融監管者都紛紛檢討和分析全球金融危機下的金融監管的教訓的時候,雖然中國銀行業面對的金融市場和全球金融市場環境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就風險監管的一些基本元素和原則而言,任何金融市場里都是一樣的。對照中國銀行業監管過去幾年的實踐,正是我們始終堅持和選擇了一些基本的風險監管的理念和最佳實踐,并認真結合和運用于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才贏得了今天中國銀行業難得的穩健運行與局面,這對于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推動宏觀經濟的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第一,始終堅持將國際最佳實踐運用于中國的實際。國際主流監管理念認為,金融監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強化市場紀律的約束、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建設,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銀監會成立伊始,根據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這種理念準確吸收到我們的監管準則之中,提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重要監管理念,堅持通過一切監管行動和措施來強化審慎風險監管和促進被監管對象的進步,依靠銀行業金融機構內因的積極變化來構建防范金融風險的第一防線。實踐證明,我們確立和堅持的四個監管目標和六條良好監管標準,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監管的基本原則和行動指南,對于推動中國形成符合現代銀行業體系要求的審慎風險監管框架具有綱舉目張的重要作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