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素質,提高中小企業抵抗外界風險的能力,盡管是中小企業突圍的根本之法,但它必然有一個過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當前來說,為了緩解中小企業所遇到的那些困難,還需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伸出扶助之手。從政策層面來說,必須落實“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思路,研究與推出一些扶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具體政策與措施。
2008年第一季度,溫州有20%的企業處于停工與半停工狀態。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8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關門。近年來,中小企業處于困境的信息頻頻傳來。
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企業的生死沉浮本是常態,但是近年來的情況確是非同一般,因為起伏的已不是些許中小企業,已不是以往的“船小好掉頭”所能解決。
中小企業的現狀與困境,絕不可等閑視之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是依賴于中小企業的崛起。如今,中小企業已有4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中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就有460多萬戶,其余為3800多萬個體經營戶。這批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交納稅收與就業人數,分別占全國的58.5%、68.3%、50.2%與80%以上,中小企業稱得上是中國經濟增長中最活躍的一環,是全球化時代商品流通的主要供應商。在中國經濟中占據如此重要地位的中小企業,如今遇到了重重困難,這怎能不引起社會的充分關注呢?
當前中小企業碰到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出口受阻,特別是受到一批發達國家反傾銷的制約,為此溫州打火機企業數量從2007年的1000多家銳減到2008年上半年的70多家;二是成本上升,無論是原材料的價格還是勞動力的價格大幅上升,使大批本是微利經營的中小企業不堪負擔,典型的如永嘉橋頭鎮紐扣市場周圍的紐扣廠家,已從過去的560多家縮減到50多家;三是融資難,由于大批中小企業處于經營困境,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就很少有金融機構愿意“雪中送炭”,從而使廣大中小企業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了。
透過中小企業這些具體困難,能折射出從宏觀經濟到微觀企業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
首先是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與影響。我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其產品市場主要是在國外,多年來依靠不斷拓展國際市場而取得企業的高速成長。近年來,國際石油與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提升,糧食市場價格緊跟而上,加上美國的次貸危機,國際經濟的不景氣,導致一些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各類反傾銷案件頻頻而來。
其次是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與影響。在市場開放與經濟國際化的條件下,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不可能不波及國內經濟環境。人民幣的對外升值、對內膨脹,更是一把影響中小企業出口受阻與成本上升的雙刃劍。至于為了制約國內外流動性過剩所采取的一些宏觀調控措施,如緊縮貨幣政策、推行勞動合同法等,對國內經濟的穩定與對中小企業,也不能不具有不同的影響。
再次是檢驗了我國大批中小企業的抗震能力或者說內在素質。不能不承認,以出口為導向而高速成長起來的我國大批中小企業,多年來主要是著眼于外延擴張,極少注意內涵發展,產業層次相對較低,技術含量相對較差,一般是難以抗衡國際市場上掀起的大風浪的。
可以說,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所出現的困境,是國內國外、宏觀微觀、多種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應該承認,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我們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力相當有限,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可以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以盡可能減緩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我們的不利影響。
國內外經濟都會有變化,有周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從而,對我們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來說,關鍵還是在不斷提高企業的自身素質與抗風險的能力。絕不可認同在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操縱國際經濟的時代,再也沒有中小企業生存余地的那種說法。須知,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的多種需求,大量產品還得依靠廣大中小企業去生產,去提供;而且跨國公司之所以能成為跨國公司,正是它的許多業務活動,由眾多中小企業加以承接,或者說依賴于眾多中小企業的支持。事實上,中小企業不僅在我國占絕對多數,即使是包括美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也是95%以上是中小企業。所以,在經濟國際化的環境中,問題的核心不是要不要中小企業,而是要怎么樣的中小企業。在日本、韓國與我國的臺灣地區,有些不過幾十人的小企業,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可以達到50%左右,原因在于企業掌握了該產品或者說某種零配件的專門技術與一流工藝。正因為如此,即使國內外經濟環境有重大變化,他們常常還是可以穩坐釣魚船。當然,那些專門技術與先進工藝的獲得,是企業不斷探索與創新的結果。而且這些企業也絕不自滿與停滯,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探索與創新之中。相比之下,在改革中迅速崛起、開放中急劇發展、盡管也有分工細密化與企業集群化等創新的我國的中小企業,總體上還是比較粗放,缺少專利性的獨特技術,產業層次較低。所以,加強創新力度、提高集約程度、提高產品與產業層次,將是我國廣大中小企業從根本上適應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環境的取勝之道。作為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拿手本領或者說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中小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要訣。
各方攜手,緩解中小企業所遇到的困難
以創新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素質,或者說提高中小企業抵抗外界風險的能力,盡管是中小企業突圍的根本之法,但它必然有一個過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當前來說,為了緩解中小企業所遇到的那些困難,還需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伸出扶助之手。
從政策層面來說,我們必須具體落實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思路,慎重地研究與推出一些扶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具體政策與措施。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自民營企業成長以來是年年在呼吁,卻始終無良好對策。要讓市場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大發善心”并不現實,那么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擔保基金與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基金的建立與發展,以緩解一批中小企業缺乏資金的燃眉之急。開放民間金融,使其從地下進入地上,無疑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匱乏的有效途徑。多年以來,浙江等地民營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大量來自民間融資,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既有需要,又有供給,即使三令五申,也難以制止它的存在。與其讓眾多中小企業向地下金融融資而徒增負擔,還不如讓民間金融合法合規地登堂入室,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使多年來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能得到有效的緩解。
我們的稅收政策,是不是也可作適當的調整?如提高中小企業稅收起征點的標準,以支持廣大中小企業的解困與發展。論當前我國的財政實力,應該完全有能力實現對中小企業的減稅支持。一張一弛,也是稅收政策應有之義。今天如若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有所寬松,從長遠看,隨著中小企業迅速擺脫困境并獲得發展,也能為國家提供更多的貢獻。
要特別關注緩解中小企業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除了控制通貨膨脹、降低物料漲幅以外,我們更要關注中小企業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問題。關注農民工的處境,提高農民工的待遇,讓廣大農民工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當然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但是同時也必須注意,我們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是廣大農村還有大批剩余勞動力需要尋找新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大批中小企業還處在國際生產鏈的低端,主要是靠跑量與低利而取得發展。從而,不適時的勞動與工資政策,不僅不利于中小企業擺脫當前困境,無助于農民工的基本保障,也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更多轉移。所以,我們出臺的任何政策,也一定要考慮現有國情,務必要環繞發展的目標而展開。
環繞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需建立相關的信息中心、培訓中心等,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許多中介機構特別是信息部門,都要為中小企業的解困與發展出力。
(袁恩楨 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