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之后的第一次大規模保護性發掘
時隔72年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猿人洞”近日將重新啟動大規模保護性發掘。“猿人洞”這個因出土“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而聞名中外的地方有望帶給世人新的驚喜。
據悉,此次保護性發掘將于5月中旬啟動,發掘時間將持續2個月左右。清理發掘的主要地點是“猿人洞”的西剖面,這將是1937年周口店遺址發掘工作停止后,對“猿人洞”的西剖面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保護性發掘。
發掘面積僅20平方米
“猿人洞”的西剖面即堆積剖面,是相關科學信息主要集中的地方。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星介紹,作為周口店遺址中最重要的一處地點,“猿人洞”自1921年啟動發掘以來,共出土“北京人”化石200余件;出土石器近10萬件;哺乳動物化石98種、鳥類化石62種,在國際古人類學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次保護性清理發掘的地點位于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猿人洞)西剖面,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此次發掘面積為20平方米。
不排除有重要材料發現的可能
據悉,經過長期自然應力的侵襲和風化,“猿人洞”局部位置出現了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存在著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隱患。
為進一步做好“猿人洞”的保護工作,并在保護清理的同時,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準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決定啟動此次“猿人洞”西剖面的保護性發掘工作。
高星表示,此次保護性發掘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并不以發現新的化石為目標,但不排除有重要材料發現的可能。“猿人洞特別是它的西剖面有大量的古人類遺跡堆積,在清理發掘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會有一些發現,頭蓋骨當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動物化石、石器及用火遺跡還是很有可能被發現的”。
記者了解到,除了保護性發掘外,科研人員同時還將系統地對地層進行觀測、取樣、分析和測試,進一步測定當時人類生存的年代和環境,夯實周口店遺址的科學研究基礎;同時改善剖面外觀、放置更清楚的標識、利用揭取的樣品進行地層序列復原等,提升遺址的展示和科普水平。
(岳瑞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