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節目難,做有收視率的節目更難,做好看的心理類節目難上加難——這是各大電視臺心理節目工作組中盛傳的一句流行語。
譬如,當紅心理情感節目《幸福魔方》的制片人陳曄接受記者采訪時就大嘆苦經:節目既承載著頻道的主流影響力,不能做得太低俗,又承擔著收視率的壓力,還要面對廣大網民的挑刺。因此,堅持真人真事的《幸福魔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我們第一期節目播出時,連我媽都問我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只好跟她解釋了一遍,但我不可能跟千千萬萬個觀眾每人都解釋一遍啊!
——關于《幸福魔方》真假的質疑,不堪其擾的陳曄自稱幾欲崩潰。
【競爭激烈】
百余檔節目品位參差不齊
算上地面頻道,全國現在心理類的節目已不下一百檔。其中,東方衛視《幸福魔方》的制片人陳曄之前做的另一檔家喻戶曉的心理類節目《心靈花園》可謂開了先河!啊缎撵`花園》那時候是全國首檔心理節目,比央視的《心理訪談》還早!彼嘎,《心靈花園》的創意牽頭人其實并非電視臺,而是來自臺灣地區的心理專家孫明明。
2005年底,張怡筠頂替孫明明坐鎮《心靈花園》,“我們找的專家并不是最頂尖的專家,而是最適合媒體的。當時,臺灣地區的這些專家知道媒體需要什么,包括言辭和儀態都更適合媒體!
陳曄說,早期的《心靈花園》其實是非常激烈的,題材沒有限制,甚至有邊緣化的話題,“當時我們是追求獵奇和刺激,但現在我們更關注社會現象,給觀眾帶來撫慰和引導,宣揚一種價值觀,就像《幸福魔方》播到現在,從沒出現過小三、小姐這種的話題人物!
但陳曄也透露,全國現在情感心理類節目有一百多檔參差不齊,真人假事、假人真事、假人假事都有,而有的節目直接追求在強制環境下讓人展現極致表現,其中也不乏手段卑劣的惡性競爭。
【制作艱辛】
一個月通宵十天累出甲亢
《幸福魔方》在網上的質疑和其收視率成正比,對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質疑,陳曄頗感郁悶。
“我們做這個節目其實是自尋死路,我們團隊里有個導演一個月熬了十個通宵,因為當事人半夜睡不著覺了就打電話給導演,導演就也不睡覺去安撫他。甚至有的人,甲亢了還在工作。我個人被攻擊無所謂,但我的團隊中有一些這兩年才畢業的小朋友,他們拼死拼活,憑著良心,花三個禮拜做一期節目出來,還被說成這樣,那他們以后還要怎么做下去啊。我真是挺氣的,我們現在的工作量可是做假人假事的十倍以上啊!标悤险f。
從接到當事人電話,到能做成一期節目,其間的過程也充滿了未知數。陳曄舉例道:“十個個案中我們只能做成兩個,有很多反悔的。有一對哈爾濱的母女要來錄節目,我們來回機票都幫她們訂好了,在約好來上海的那天凌晨零點,母親打了個電話過來說不來了,說很多親戚反對她上節目,女兒也不愿意來了,這樣一來這集就泡湯了,我機票還退不掉呢。”
【幕后曲折】
結局和諧不代表解決問題
凡是有精彩情節、情緒波動的節目,很容易就會被批評為“情節不合生活邏輯”,陳曄坦承,在選題時確實會選擇比較復雜的故事。他指出:“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實,電視是經過剪輯的,電視是門視聽藝術,它有音樂的烘托,有包裝。有刺可挑的才是真實的,天衣無縫的東西才是假的。”
對于很多心理專家質疑電視節目上的一次性心理咨詢是否有效,陳曄表示,嘉賓上了節目,即使觀眾所看到的結局是和諧的,但其實問題依然存在,“比如《金錢與愛情》那期中的小萱,她父親最后擁抱了女兒,但他并沒有轉變,他只是向女兒妥協,同意他們試試看,父親現在已經派了小萱母親來上海照顧她了。我們在節目之后,是會有華師大的志愿者來繼續幫助這些嘉賓的。”
《幸福魔方》中出現的九宮格網友也常被認為是托,陳曄解釋說:“網友都是自己報名參加的,為了錄制的安全,我們將網友集中在一個房間看錄制,通過我們的局域網連線現場,為成本考慮,目前我們只征集上海網友!彼,在制片人看來,沒有人保證可以通過一期節目就解決問題,“熒屏只是一個催化劑和助力作用,沒有誰能保證百分百的。”
本報記者 林艷雯 實習生 范辰子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