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有兩條新聞與“被”字有關。一條是,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說,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一條是,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2%,農村居民增8.1%,增幅均超過GDP,增速高于去年。而網友則將這一“ 增長”稱為“被增長”。
續梅說,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問題是,教育部是怎么知道這些高校的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呢?是聽的匯報嗎?是下去抽查過的嗎?“被就業”才出現這么短的時間,教育部調查得過來嗎?續梅又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問題是,怎么一票否決呢?是查處高校的就業辦主任嗎?是直接查處校長嗎?如果是查處校長,教育部下得去手嗎?
“被就業”之后,“被增長” 橫空出世!氨痪蜆I”是一個個的案例,“被增長”則源自公眾的感覺。央行此前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個人所得稅同比去年增速卻大幅下降。數據是樂觀的,民眾是悲觀的。兩者之間如此矛盾,怎不讓民眾有“被增長”之感呢?
“被就業”與“被增長”,其實都指向了“統計”問題。教育部如此倉促地認為“被就業” 只是個別情況,恐怕是沒有做過科學統計的。一項科學的統計,應該有規范的統計設計。僅僅把各大高校的統計結果加權平均,顯然是不科學的。要看“被就業”是否個別情況,教育部應該委托專業的統計部門來做調查。
遺憾的是,統計部門的數據似乎也不可信。統計造假早就不是“個別情況”。2006 年,國家與地方兩級之間GDP相差8048億元;2007年,這個差額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又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50%,達1.2464萬億元。這其中,固然有 “重復統計”等統計科學性的問題,更大的原因恐怕在于“地方GDP成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為造假制造了動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語)。居民收入增長也是官員政績的一部分,會出現作假恐怕也是難免。
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提出:中國失敗的原因無關道德和個人因素,而是在技術上不能實現“數目字管理”。要想證明“被就業”只是個別情況,應該有科學的統計;而要想統計數據不讓民眾產生“被增長”之感,則要依賴統計部門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不能科學統計“被就業”,是教育部的失;統計數據遭遇公眾懷疑,則是國家統計局的失敗。這些失敗累積起來,則會形成中國教育與社會治理的失敗。
統計了的“被增長”與未統計的“被就業”說明,雖然今天我們有了“數目字管理”的技術,卻仍然沒有“數目字管理”的制度環境。 □劉義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