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COP30:造福全球南方,中國綠色技術引領全球能源轉型
中新網11月11日電 當地時間11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開幕。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影響力,多家外媒表示,中國的綠色技術正在引領全球能源轉型。
據馬來西亞《星報》報道,本屆大會聚焦多項重要氣候議題,呼吁全球攜手為應對氣候危機尋求共同解決方案,加速減少排放,增強氣候韌性,推動包容、公正的轉型。
美國耶魯大學環境學院也發表文章指出,如今,中國生產了全球約80%的太陽能電池板和超過70%的電動汽車。中國已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降低了近90%,使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整體資本支出大幅降低,從而降低甚至消除了世界其他地區能源轉型的成本障礙。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正是中國的技術進步,推動新能源設備價格快速下降,讓發展中國家得以更廣泛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該報分析稱,出于對成本節約和能源安全的考慮,發展中國家正越來越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滿足其大部分能源需求。許多國家也在努力減少化石燃料進口量。
世界資源研究所負責人阿尼·達斯古普塔對此表示,這一現象充分說明,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減排完全可以齊頭并進。
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凈零排放政策實驗室的數據,自2011年以來,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的投資總額已超過2250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三流向了全球南方國家。
據英國《衛報》報道,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表示,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已失去熱情,而中國在清潔能源設備的生產和應用方面正穩步領跑。
新加坡《海峽時報》援引多拉戈的話報道稱,“新興國家在本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國帶來了惠及所有人的解決方案。”
多拉戈還指出,來自中國的低成本綠色技術,目前正引領著全球能源轉型。
美國《歐亞評論》刊文指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強調系統性變革。中國并未將氣候政策視為一個獨立領域,而是將其融入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貿易之中。例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國與共建國家攜手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旨在推動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可持續發展項目落地。
該媒體報道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發展邏輯令人信服。中國在光伏制造和電池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創造了規模經濟效應,惠及其他國家。在內需和政策激勵的推動下,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如今已成為全球領先者。這些產業不僅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還創造了就業機會,刺激了投資,并為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提供了替代方案。
文章還指出,COP30的成功將不僅僅取決于做出承諾,還取決于承諾的可信度、資源的到位程度及跨越分歧合作的意愿。基于國內轉型與國際合作的中國氣候變化戰略,提供了一個可供其他國家借鑒的框架。它雖不完美,但務實、雄心勃勃,且影響力日益增強。
國際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2日 11:51:29
- 2025年11月12日 11:27:34
- 2025年11月12日 11:25:58
- 2025年11月12日 10:10:43
- 2025年11月12日 10:10:19
- 2025年11月12日 10:09:25
- 2025年11月11日 13:31:30
- 2025年11月11日 10:09:44
- 2025年11月11日 07:47:34
- 2025年11月10日 14:04:15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