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神農城等項目的建設和拆遷工作,網民到底有哪些意見?7月2日下午,就株洲市城市建設中的問題,湖南省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率該市四大家領導,與15位網友面對面座談與交流。陳君文與網民交流時說:“網民罵我本人沒有關系,但侮辱損害株洲形象我是有意見的。”(7月4日《瀟湘晨報》)
“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是一個執政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陳君文的這番話,我頗為贊同。來株洲工作3年,4次與網友見面,已能體現陳君文“多了解民眾的聲音,能聽到一些真實的聲音”的誠意。“有一點不同聲音不是壞事,最怕的是鴉雀無聲,網友反映市民心聲,是可親可愛可敬的人”。
陳君文的表態,再次重申了重視網民表達的意義。不過,其“侮辱損害株洲形象我是有意見的”這一觀點,卻讓我有些如鯁在喉。什么是“侮辱損害株洲形象”呢?
現實生活中,確有很多人經常痛罵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者自己的家鄉。譬如,我說“武漢很臟很堵”、“天門很亂”,但這是在侮辱損害武漢和天門的形象么?當然不是。我表達的,只是自己的感覺與體會,即便未必客觀,這也是我真實的看法。作為普通民眾,每個人都有權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對城市的不滿。如果表達渠道通暢,應能引起政府官員的警醒,從而“知恥而后勇”解決問題。
誠如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所言,“網友一直都是網上的劍客、俠士”,網友們之所以痛罵所在的城市,正是可謂“愛之深痛之切”,只是希望她的“明天會更好”。他們真正痛罵的,是那些不作為、亂作為的政府官員。
城市罵不罵得,官員罵不罵得,這是個大問題。近年發生的彭水詩案、稷山文案、高唐網案、孟州書案、王帥帖案等“因言獲罪案”,其案情均涉及“地方形象”、或者官員的“個人聲譽”。政府官員不同于普通群眾,就在于他是公眾人物,是公權力擁有者,并且對城市的治理狀況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必須接受公眾的監督和批評。由此可見,“罵株洲”與“罵官員”,是并不矛盾的。 口劉義昆(武漢教師)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