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互動(0)
城鎮化成“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話題
城鎮化是一種生活方式 農民住樓更需融入城市
“農民該如何融入城市?這可以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因為它牽涉的面非常大。但歸結起來,基本就是農民與市民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差別,以及由生產、生活方式衍生出的文化上的差別。”在談到城鎮化時,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守軍如是說。而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也并非望文生義的“大拆大建蓋高樓”,而需要綜合農耕、交通、環保、人力資源、城建、市政等一系列相關部門綜合作為。昨天,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5位省政協委員就“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答記者問。這在省政協全會歷史上也是一次創新。
城鎮化發展 首先解決交通問題
省政協委員、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鄧相超表示,城鎮化不單純是農民進城,還得讓農民就業,特別是小城鎮的就業。“山東擁有以濟南、青島為中心的兩個城市群,城鎮化條件比較成熟。而濟南和青島容易聚集產業,能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這樣就能容納更多農民進城就業,這樣的城鎮化才有意義。”
在提到發展城鎮的問題時,鄧相超表示,國內目前已形成和正在打造的城市群主要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城市群以及中原經濟區。而山東正好位于幾大城市群的邊緣,難以借助地理優勢,因此應形成以濟南、青島為中心的齊魯城市群,與上述城市群相抗衡。而城市群想要做好,就得提前規劃好交通問題。
“根據濟南市的相關規劃,到‘十二五’末濟南公交才爭取分攤市民的出行率到30%,而東京的軌道交通已分攤了九成,差距相當大,而后者及其它西方城市群已鮮有交通堵塞的問題。”鄧相超說,“一定要遵循最基本的規劃原則,就是縮短城市區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通距離,現在像濟南,交通問題增加了生活成本。”
村鎮風俗 不能被城市化所淹沒
省政協委員、山東建筑大學副校長劉甦表示,最近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中也提到了城市化問題,“論壇上的專家稱,世界上的城市化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歐洲式的,一種是南美式的。由于其采取的途徑、手段不一樣,最后結果也不一樣。現在看來,山東的小城鎮建設不能走南美的、一味發展大城市的模式。”“一個大城市發展到千萬人口,各種設施和資源完全集中在大城市,這就會造成交通的、環境的甚至文化的災難性的后果,而且積重難返,我們要引以為鑒。”劉甦說,應加強村鎮的歷史傳統文化的保護,“村鎮的民俗不應被城市的生活方式淹沒”,因為這也可能是文化的一種斷裂,這就需要從相關的戶籍政策及配套政策上完善。“現在有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一說城鎮化,就好像農村的所有東西都要破壞掉,一拆一并,文化基因就挖斷了,文化載體就沒了。”省政協委員、省社科聯副主席劉德龍說,他在兩三年前去過章丘,一個市區邊上的村子,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筑,“門樓、石料、上面的雕刻都特別精美,最后也是一拆了之。”
城市病是“偽命題” 建立城市群一切迎刃而解
“城鎮化過程中,那種攤大餅式的外延發展難以為繼。”省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玉志說,目前我省的城鎮化過程中,土地的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他建議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銜接,科學安排用地。嚴保耕地紅線,鼓勵對山丘緩坡等未利用地的開發。同時,還要大量盤活城鎮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的規劃和布局。他表示,2013年,我省將實行新的地價,對農民的補償標準將大大提高。
“如果城鎮化是按照城市群思路發展,我們以前所說的‘城市病’:交通擁堵、住不起房等等,全都會迎刃而解。”鄧相超說。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也認為,在城鎮化下,“城市病”是個偽命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