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大洋一號” 中新社發 蔡蔓莉 攝
作為我國現代化的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自建成以來,已承擔了20個航次的大洋考察任務,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在2007年我國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擴張洋中脊首次發現新的海底熱液活動區 (俗稱海底 “黑煙囪”)和2008年在東太平洋發現海底熱液活動區群和異常區后,人們對“大洋一號”船及我國大洋科考活動的關注度更是有增無減。
目前第20航次大洋科學考察活動正在海上進行,科學家們在船上的工作生活情況如何?又是怎樣進行考察發現海底 “黑煙囪”的呢?為了回答這些廣大讀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本報特派記者隨船進行了采訪,這些采訪報道將在 “來自深海大洋的報道”欄目中陸續刊載,敬請關注!
——編者
1月4日早上6時,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后,經過4天的航行, “大洋一號”終于抵達西南印度洋預定的作業區。但由于海況不好,風力達到7級以上,船搖晃得很厲害。白天 “大洋一號”船只做了常規的走航多波束觀測,主要記錄海水深度、經緯度等基礎數據。直到晚上7點多,天氣終于有所好轉,涌浪變得小起來才開始 “深海拖體”作業!伴_始放拖體!”陶春輝首席一聲令下,早已處于待命狀態的隊員們嫻熟地開始作業。
“深海拖體”是一個集成設備,外形酷似巨大的鋼筋籠子。拖體 “肚子里”全都是精密儀器,最主要的是一套抗高溫高壓的深海攝像裝置。它能夠垂直拍攝海底影像并實時傳輸到實驗室電腦監視器上,以便守候在監視器旁的科學家及時發現海底“黑煙囪”。據陶首席介紹,這一套設備是我們的科學家根據科考需要,自己設計并組裝的。在本航次第三航段,我們就是靠這些設備成功地在東太平洋海隆發現了海底熱液區群。
500米、1000米、1500米……拖體下放深度不斷增加,拖體下降過程中,監視器的影像里只有不斷涌現的氣泡,像電影中穿越時空的畫面。隨后屏幕上開始出現類似珊瑚礁的圖像,各種巖石遍布海底。拖體在海底洋流的作用下不停地上下顛簸,所以畫面好像是坐在秋千上拍攝的一樣。此時,陶首席坐在離屏幕最近的位置上,專注地盯著畫面,不時地看一下各種參數。實驗室逐漸安靜下來,大家都希望盡快看到有煙囪狀的冒煙物體出現在畫面中。 “要是一直發現不了怎么辦,就一直看下去嗎?” “我們這里是 ‘通宵電影院’,只要海況允許,設備正常,我一般都是看通宵的。”陶首席說。
“大洋一號”船 “通宵電影院”就這樣正式開業了,對不少科考人員來說這將是一個不眠夜!(特派記者 徐小龍)


|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