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27日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她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
“被就業”指一直以來由教育部統計和公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準確性。教育部日前發布消息稱,截至7月1日統計,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由“被就業”,人們自然會懷疑68% 的就業率真實與否。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的回應似乎在說:他們所統計的高校就業率是準確的。不可否認,由教育部統計就業率,確實有“近水樓臺”的便利條件。但針對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及民眾的質疑,教育部自說自話,沒有多大說服力。更何況,教育部與各高校之間的“上下級關系”,也決定了其應該“避嫌”。
毋庸諱言,當前高校就業率統計已淪為“政績工程”,由于利益糾葛,讓高校、教育部門和地方政府一起乘坐在“就業率”的戰車上。就業率于學校而言,不但關系到專業的生死,還影響學校的形象和招生;于教育部門而言,關系到對政府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所管理的高校辦學質量是否高、大學生是否受社會歡迎;對地方政府而言,則關系到對上級政府要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是否高度重視、執行有力。
高校就業率能否由統計部門獨立完成呢?作為第三方的統計部門,有著豐富的統計經驗,積累了很多預防“統計作假”的經驗與對策。讓統計部門進行就業率的統計,更讓人放心與折服。當然,統計部門開展這項統計工作,也是需要監督的。就業率,甚至可以請審計部門進行“審計”,以監督統計的準確率。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太麻煩了。但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不僅關系一個人的生計,而且關系一個人的尊嚴。”準確的就業率,是就業的“晴雨表”,是民生的“晴雨表”,也是生計和尊嚴的“晴雨表”。同時,惟有準確的就業率,才能給政府制定就業政策提供決策的科學依據。哪怕是麻煩一點、復雜一點,也要讓就業率準確無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