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首頁| 滾動| 國內| 國際| 軍事| 社會| 財經| 產經| 房產| 金融| 證券| 汽車| I T| 能源| 港澳| 臺灣| 華人| 僑網| 經緯
English| 圖片| 視頻| 直播| 娛樂| 體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視界| 演出| 專題| 理論| 新媒體| 供稿
字號:

民間抗戰記憶:老兵口述歷史成“搶救工作”(圖)

2014年03月20日 10: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云南昆明抗戰老兵舉辦民間抗戰物品展。 蘇 穎攝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四川國立六中參加中國遠征軍同學分別時的留言簿

  抗戰時期的民間繪畫

  由有“中國民間抗戰收藏第一人”之稱的樊建川投資開辦的建川博物館,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占地五百畝。 新華社記者 陳 凱攝

  圖為東北抗日聯軍雕塑 制圖:潘旭濤

  3月上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首都互聯網協會旗下多家網站合作,共同發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邀請網民成為其共同籌備者,在互動平臺上展示與抗日戰爭有關的歷史文物、照片、史料等,將民間的抗日記憶匯聚到一起。

  這一動議得到網民的熱烈響應,目前,諸如晉察冀報社曾使用的印刷機、蘇聯紅軍獨立旅中國戰士嘉獎證、“八百壯士”忠貞獎章等一系列散落民間的抗戰遺物,都被民眾自發上傳至網站。

  在歷史研究中,來自民間的史料一直都不可或缺。而在抗日戰爭勝利近70年后的今天,在中國的抗日記憶中,民間記憶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遺物里的抗日記憶

   “那把刀歲數比我還大!

  說話的是家住河北省涉縣的居民趙高文,今年已年過六旬。在他老家房子的木柜上,有一把銹跡斑斑的刺刀。雖然記憶已隨年事衰退,但說起刀的來歷,老人依舊思路清晰。

  “1969年,我還在村里當民兵連長。那時候村里有十幾條槍,都配著刺刀。村里的老人說,這些東西都是抗戰時留下來的。大概上世紀80年代以后,那些槍都上交了。我看刺刀都銹得不行了,就留了下來!壁w高文說。

  在趙高文的老家,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或是移居城鎮,本就土地貧瘠的村落,現在更顯凋敝。在只有老人與孩子留守的村落里,村口那塊抗戰烈士紀念碑,也就更加無人問津了。

  “那座碑就在村口的廟前面,當年還有一座烈士亭。聽我爹說,當時日本兵從村口經過,那位姓趙的民兵想在村東邊的東坡嶺上伏擊他們,放了一槍沒有打中,結果被抄到山后面高處的鬼子打死了。我爹娘和村里人一起逃到南山的荒地里,才躲過了日本兵。”趙高文告訴本報記者。

  涉縣是座山城?箲鹌陂g,這里是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的所在地。

  “涉縣挨著山西,不過土地太差,地方太窮,后來被共產黨發展成了根據地!鄙婵h文教局的張森林告訴記者。他是縣里的文化名人,業余愛好創作抗戰電視劇本。

  “抗日遺物?當年老百姓家里很多。本來共產黨就窮,日本人留下的背包、水壺、子彈殼、刺刀……那都是要收集起來重復利用的。我家當年也有民兵大刀隊的砍刀。不過,時代變了,現在也沒多少人愿意在家留這些了,沒用!碑斢浾邌柶鹕婵h民間的抗日遺物時,張森林這樣說。

  他告訴本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縣政府曾經集中收過一次抗日遺物,2004年縣里建129師紀念館時,又收集了一次。“稍微有點遲吧,挺可惜的。”他說。

  戰爭已經過去70多年,血痕已在時間中淡漠。對于趙高文的“90后”甚至“00后”孫輩來說,刺刀代表的日子已經成為歷史課本上的書寫,村里的烈士碑更是印象模糊——他們都很少回村子去了。

  社會力量承載記憶

  僅以個體的力量,顯然無法完全承擔民間抗日記憶的保留與傳承重任。許多人開始借助社會的力量,通過建立公益組織或是博物館的形式,既保護那個時代的文物,也幫助那個時代的見證人。

  正如崔永元紀錄片“我的抗戰”首席記者郭曉明寫的那樣,“多少生動的故事,都隨著老人的離去而永遠地消散了!背藢嵨锛o念抗戰外,許多曾經歷抗戰的老人,如今被人們當作那個歲月的見證,民間的力量在自發地關注著他們。

  曾經的調查記者孫春龍,在深圳成立“龍越慈善基金會”,基金會致力于“老兵關懷計劃”、“老兵回家”、“遺骸回家”和“歷史回家”四方面的工作。在孫春龍的微博里,詳細地記錄了志愿者們領取著微薄的工資,無怨無悔地為完成老兵的心愿而做的努力。

  “以前對這些鮮活的個體的歷史記錄很少,但這些士兵各種各樣不同的經歷,使得抗日這個大的歷史更為豐滿!痹诮邮鼙緢笥浾卟稍L時,孫春龍認為,以往對于歷史的記錄過分集中于高官和將軍身上。多位受訪者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孫春龍將正在進行的老兵口述歷史稱做“搶救性的工作”。他不無擔憂地表示,這些老兵現在年齡都很大了,甚至有不少已離開人世,所以需要盡快記錄。但由于人力、財力有限,孫春龍和他的團隊,目前只能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對老兵生活的照顧。他告訴記者,在過去三四年里,他們已經幫助了兩三千名老兵,靠的全是社會捐助。

  如今,在救助抗戰老兵的愛心名單上,已經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志愿者和團隊名單。其中既有孫春龍、孫冕、楊錦麟、崔永元等媒體人,也有一些專業的公益人士。

  民間的記憶是碎片化的,其中不少正在流逝。因為不忍看到這段歷史的痕跡被抹去,南京人吳先斌和四川人樊建川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建博物館,來永久地存放抗日記憶。

  吳先斌以“一無內兵、二無外援”來形容他創辦的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作為一座與抗日戰爭息息相關的城市,南京雖然有大屠殺紀念館,但在他看來,這座城市需要一個視野更開闊的民間博物館,既能捍衛歷史,也可為民間人士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于是從2006年起,他出資建了這個博物館,并一直以個人的財力支撐。

  如今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每年接待1萬多人免費參觀,也承擔了許多交流與討論,正在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平臺。“國際上都把博物館作為一個思考的地方,我希望能夠為人們保存記憶、深入思考提供一個場所!眳窍缺蟊硎。

  紀念方式與時俱進

  令許多致力于保存民間抗日記憶的人士稍感欣慰的是,近些年參與者越來越多了,一方面是政府開始支持這樣的活動,另一方面是人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急需填補的空白。而抗日民間記憶保護工作本身,也在與時俱進。

  同樣致力于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四川人樊建川,希望在201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70周年時,建成“侵華日軍罪行館”,于是決定采用時興的眾籌模式,預售一部分紀念門票,用于陳列布展和補充文物。

  孫春龍采用時下的“微公益”方式,為關愛老兵募集資金。在淘寶的“關愛老兵公益店”里,分門別類地列出了可以捐贈的項目,如“特別關注生活自理困難老兵”,“圓夢行動:老兵回家”,“10元關懷,百分致敬”等,還推出了分省捐贈的方式。

  孫春龍希望能加大對于“歷史回家”項目,也就是個人口述史記錄的投入,這需要他的團隊募集更多資金,更為重要的是,他得找到對那段歷史既熱心又專業的人,客觀地記錄歷史。

  在新浪微博上,一個叫“抗戰直播”的賬號,每天不遺余力地更新著歷史上的今天發生的抗戰故事,從老報紙到老照片,這些塵封的歷史,每天都向近27萬粉絲推送。

  這個賬號的自我介紹,代表了不少民間人士的心聲:“我們直播抗戰,并非為了鼓動仇恨等負面的情緒,而是想適度喚起記憶。當我們時刻牢記祖輩們蒙受的苦難、恐懼和恥辱時,當我們體味祖輩們是如何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拋棄前嫌,實現民族和解時,當我們目睹著祖輩們是如何從容慷慨地走向死亡,以身體為這個國家獻祭之時,相信我們對于現實將有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思考!

  在吳先斌看來,參與者需要各自以擅長的方式,推動抗日記憶保護!皣鴥茸龅帽容^好的有至少二三十位,有的如我一樣愛好文物收藏,有的致力于用社會調查還原那段歷史。南京這邊還有年輕人,每周三以讀書會的形式,探討那段歷史”。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吳先斌覺得,他們對于歷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民間人士做博物館更為靈活。下一步民間博物館肯定會大量興建,政府只需要在政策上減少一些門檻,民間人士就會自發推動這項事業。他認為,以后會出現一些社區博物館,人們在自家周圍就能感受到歷史。

  “國家的記憶是宏大的、震懾人心的,而民間的記憶是鮮活的!眳窍缺笕缡潜硎尽

  政民互動傳承紀念

  近年來,對抗日戰爭的紀念,正逐漸呈現民間與政府互動的局面。

  3月14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抗戰時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聞通氣會。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大力加強對各地抗戰遺址研究、保護、利用工作,到今年9月前,具備條件的抗日戰爭歷史遺跡將全部對公眾開放。

  “今年重點支持抗戰類紀念館、博物館基礎設施改善,整合抗戰文物資源,精心策劃推出陳列展覽、主題紀念活動等,著力提升陳列展示水平,鼓勵有關博物館、紀念館與國外相關機構建立長期聯系和交流機制,形成抗日反法西斯宣傳內外聯動、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說。

  今年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就是“紀念性遺產”。2015年,又將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因此,無論是國家文物局的表態,還是政民互動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都是在為這一時間節點上的紀念做準備。

  10年前,用15年時間獨立寫成《東方馬其諾防線大揭秘》的周艾民說:“我們應該紀念什么?大道理不用再說,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但要銘記歷史,更要記錄歷史,還原歷史,并從那場戰爭中反思我們的國家,反思我們的民族。”

  而在樊建川看來,這種反思首先就要落在“紀念”上。我希望中國人多少了解一點抗戰的歷史,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能夠給予特別關注,因為我們抗日戰爭的勝利太偉大!彼f。

  去年9月,張森林編劇的《劉鄧和他們的戰友》正式開拍!拔沂莻普通人,但是希望通過抗戰電視劇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人關注這段歷史。都說現在抗戰雷劇太多,所以我希望能最大程度還原歷史。只有真實才能讓人銘記!彼麑τ浾哒f。

  對趙高文老人來說,那些或許會被時代拋棄的“遺物”,代表的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日本人來的時候,他妹夫家的房子被日本人燒了,妹夫的爺爺憤而自縊。他的母親,一位小腳婦女,也曾給他講過抗戰時全村婦女動員起來給前線戰士做布鞋、搶救傷病員的故事。

  “我歲數大啦,希望給你講的這些故事能讓更多年輕人看見,讓他們記得祖輩的經歷。”趙高文老人說。(記者 申孟哲 劉少華)

【編輯:高辰】

>軍事新聞精選: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