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著“東方兵學圣典”之稱的《孫子兵法》,備受古今中外軍事家們的推崇。對當代西方軍事理論影響極深的“間接戰線戰略”,便是源于《孫子兵法》。毛澤東曾盛贊孫武“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至今仍是科學的真理。今天,從《孫子兵法》看美伊戰爭,可謂意味深長。
“不戰而屈人之兵”與“零傷亡”
《孫子兵法》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一膾炙人口的名言。在此次美伊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盟軍十分注意以“全勝”取得勝利。戰前,美英盟國對伊拉克進行了長達12年的政治、經濟、軍事打擊,在政治上,予以大肆譴責,孤立伊拉克;在經濟上,對伊長期進行經濟封鎖,極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戰爭潛力。在軍事上,創造了戰爭史的一個奇特形式——“空中禁飛區”,對禁飛區內的伊軍事力量進行狂轟濫炸。等到此次戰爭爆發時,伊拉克幾乎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
美伊戰爭爆發后,美英軍21日在伊拉克實施了代號為“震懾”的大規模空襲行動,日本的《朝日新聞》就有人撰文指出,這是美國軍事專家參考了《孫子兵法》后翻新的現代版。“震懾”行動的目標,是利用高精度的精密制導炸彈來一舉摧毀伊拉克軍隊的士氣。從而達到小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曾任美國防大學教教官的哈蘭·烏爾曼博士說“我一直在思考像孫子所說的那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正是在此基礎上,他同其他的美軍專家提出了“震懾”戰略。然而,美軍的“震懾”戰略并未帶來理想的效果,美軍在此戰中,總的看是較好地貫徹了其“零傷亡”的作戰理論,憑借其高技術的武器裝備優勢,美軍在戰場上節節推進,迄今為止,其陣亡人數僅一百多人,對于一場大規模的現代戰爭來說,這無疑仍稱得上是“零傷亡”。而“零傷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符合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
兵以詐立
戰爭不僅是力量的較量,更是智慧的較量,因而,《孫子兵法》有“兵者,詭道也”的傳世妙語。如何達成“詭道”的效果?孫武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十二種方法。美軍曾在其陸軍作戰大綱中作為開篇警句。但在此次美伊戰爭中,美軍未能很好地貫徹“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精髓。在開戰初期,美軍仗著高技術裝備的優勢,長驅直入;而伊軍則利用美軍的心理,“能而示之不能”,“強而避之”,讓開大路,進一步使美軍產生驕傲麻痹心理,結果在納西里耶等地給美軍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并采取避實擊虛的戰術,襲擾美軍后勤補給線。這些行動使美英盟軍幾天之內結束戰爭的企圖化為泡影。
戰爭的結局
《孫子兵法》盡管不是分析戰爭的萬能鑰匙,但對于我們預測戰爭的勝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孫武認為制約戰爭勝負的因素是“五事”、“七計”,根據對它們的分析,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比如,孫武曾提到“天”和“地”的因素,即通常所說的“天時、地利”,應當說自然因素比較有利于伊方。另外,伊軍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同時利于本土補給。美英聯軍勞師遠征,在長時間的備戰中比較疲勞;且后勤補給線較長,給伊方的游擊隊襲擊提供了機會。當然,自然條件的優勢并不全在伊方一邊,由于美英有著高技術優勢便于其克服不利條件,反客為主:伊大片國土為沙漠,但沙漠地帶,視野開闊,適合機械化步兵的快速推進;伊方后方腹地較短,缺少戰略縱深,難以形成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式的后方支援力量;伊國內大城市少,使美英便于形成“農村包圍城市”式的戰略態勢,從而極大地制約其發揮“巷戰”作用。
從《孫子兵法》中,不難得出對戰爭最后結局的判斷。從《孫子兵法》看當代高技術條件下的美伊戰爭,我們能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弱者仍有值得借鑒的長處,強者仍有令人深思的弱點,公理如何戰勝強權,弱者如何轉劣為優?最后,讓我們銘記孫武的教誨:“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無恃其不來,恃吾有所不可待也。”居安思危,忘戰必殆。(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國防大學 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