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電題:平等誠信合作發展
——成思危談《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八字理念
中新社記者翁陽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為世貿成員的中國將不再沉默。十一月六日,一份由六位諾貝爾獎經濟學者和七名中國頂級經濟學家聯合撰寫的《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將在珠海公諸于世,其重大意義在于這是中國首次以組織、策劃、發起者的身份對全球化進程發表自己的觀點。
據了解,包括相互依存、科技進步、有效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分配、競爭等九大主題的發展宣言,其理念可概括“平等誠信合作發展”八字。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宣言系列活動組委會主席成思危日前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就宣言八字精髓進行了闡述。
成思危說,要真正實現經濟全球化,首先就要堅持平等原則,這個平等既指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時也指人之平等,即不同國家與個體在基本權利上人應是平等的。假如經濟全球化像現在一樣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那將會進一步增大南北差距。
關于誠信,成思危指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誠信一旦缺失,企業就很難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作。雖然中國自古就是重誠信的禮儀之邦,但不可否認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忽視了誠信原則,因此誠信還需用道德進行約束。
至于合作,成思危表示,經濟全球化的合理性在于其能使世界各國更好發揮比較優勢和實現機會成本。比較優勢指的是每個國家要想取得最大效益就去做其最擅長的事情,而缺少資源和技術的其他國家若做同樣的事情則不劃算。機會成本簡單而言即有這么多錢是干這件事效益好,還是干那件事效益好,進口一個設備,是進口這樣的好,還是進口那樣的好,這就是機會成本。若世界各國能夠把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兩個概念應用到合作中,就容易達到雙贏或多贏。
發展才是硬道理。成思危認為,世界經濟全球化最終目標應是發展,失去了發展,全球化也就失去了意義。但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雖是發展的重要內容,但卻不是衡量發展的唯一因素。在中共十六大提出來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中,經濟增長也只是發展的一個目標,發展還應包括依法治國,提高人民科學教育文化水平等方面。簡而言之,發展應是全面均衡的可持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