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春節近,喜迎新,處處洋溢著節日氣氛。
電視的拜年廣告套餐,預告著春節來臨;電影院放映的賀歲片,慶賀著年添新歲。在“一屋一商場”的香港,供養著普羅大眾日常所需以及娛樂消費的各大商場,也是節日氣氛的一個主要供貨商。
雜耍、舞獅這類傳統街頭表演,現在搬入了商場;揮春、元寶這類節日家居布置,為商場新年新色彩;甚至連粵劇、中樂等上層中華藝術,也是商場的網羅對象。
商場當然是商業元素的集中地,而文化作為一項產業,是特首董建華在本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內地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其實也在不斷將文化產業輸到香港。春節香港各大商場的表演活動中,就能看見陜西、汝南、廣州等演藝團體的足跡。
在這個四季不分明,大樹也不多見的亞洲國際都市,節日氣氛這回事,并非由自然界決定。我們能感受到端午、中秋、圣誕和春節,非因天氣有所改變,也非田里莊稼長高變黃。
告訴我們節日來臨的,除了是墻上掛著(或桌面計算機右下角閃著)的月歷之外,就是充斥我們日常生活的各項商業產品。老一輩感嘆今時今日新年沒氣氛,其實一套經過包裝的春節新氣氛,已經改頭換面,糅合中國傳統與消費文化,在我們身邊的商場冒起。
如果家長平日工作太忙,沒時間寫揮春、拼年盒,炸油角,只要帶孩子逛逛平日常去的商場,可能也算是盡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這項神圣的文化責任。
消費主義是否傳統文化的“污染源”?節日傳統是否總是“新不如舊”?
節日商業化,不光是咱家的事,歐美先進國迷迷糊糊地也是走著這條路。倒過來說,一個節日如果連商人都看不上眼,你我都可能質疑,它是否還有存在意義?
這次我們走訪香港各大商場,介紹場內舉辦的春節表演活動,幫助大家計劃一下新年好去處,觀賞一下中國文化如何“產業化”。(摘自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