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明4月4日電(記者 胡遠航 張梅煥)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時節出門祭掃踏青是傳承已久的習俗。然而,4日,在昆明掃墓的大軍中,記者見到的多是60后、70后的身影,參與其中的80后、90后少之又少。而記者開展的隨機調查顯示,近八成的“80后”、“90后”很少參加清明掃墓,不知道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相比掃墓,他們更愿出游度假或休息。
現場:掃墓大軍鮮見80后、90后身影
臨近清明,昆明市郊的金陵陵園,人頭攢動,掃墓的市民接踵而來。只是在來往的人群中,記者看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一些小孩,80后、90后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陵園工作人員林阿姨告訴記者,來掃墓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也有,不過比較少。
90后小劉是名大學生,她和全家一起前來掃墓!拔壹揖驮诶ッ,掃墓還比較方便,要是在外地上學,我可能就不來了,”小劉說,她同學基本都有這樣的想法,清明節放假,更想去旅游、看電影或逛街,放松放松。
調查:超八成受訪者“掃墓次數變少了”
連日來,記者通過現場采訪和網絡訪問的形式,就“清明節怎么過”、“你是否每年都有去掃墓”等問題對80后、90后進行了隨機調查。
88名受訪者中,有70人表示,今年不打算去掃墓祭祖,原因各種各樣,其中,表示“沒時間趕回老家”的有32位,“家中沒有掃墓傳統、從未去掃過墓”的有2位,“更想去度假旅游”的有31位,還有人想利用假期休息或找工作;15位有去或計劃掃墓的受訪者中,有11位表示是“家中有全家掃墓習慣”,僅4位明確表示是“自己想去”;有三成人不知道傳統的掃墓規矩具體都有哪些。
面對“你是否每年都有去掃墓”這個問題,72名受訪者選擇了“以前有去,現在少了”,超過8成。80后小肖稱,不少年輕人上大學、工作都在外地,很少有時間趕回去。他會選擇網絡祭掃等更為方便簡單的方式緬懷先人。
90后尚菲霏覺得,掃墓祭祖一般都是兒女祭拜自己已故的父母,是對已逝親人的懷念。但她還沒這種感覺,也許等自己到了父母那樣的年紀自然會承擔起掃墓祭祖的責任。
聲音:讓清明回歸傳統、回歸文化
對于這樣的現象,“老云南”王磊表示可以理解!拔覀冃r候,清明祭掃是家族大事,老老小小都必須參加。現在很多人根本沒有清明節祭祀、回家掃墓的習俗了,清明節小長假就是一個旅游的假期。”
王磊介紹,按照舊俗,祭奠前得備好酒食果品、香燭、紙錢等等。其中,祭奠用的紙元寶都是家里人親自疊的,飯食則必須當日現做,一般為涼米線等寒食。而在掃墓時,要為墳墓培土、焚香,然后輪流叩頭行禮祭拜。大理白族地區更為講究,要挑著火鍋去掃墓,全家老小要圍坐在墳前吃象征著老人所需的“拐杖”、“鞋”、“筷子”的芋頭桿、茄子、豇豆等食物,意寓和先人分享美好生活。
王磊認為,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掃墓祭祖的形式在變,但清明節背后的文化不能變!扒迕鞴澥侵袊ㄒ灰粋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是一個哀與樂并存,敬與畏同在的節日。我小的時候通過這個節日了解了很多家族的故事,也得以遠足踏青、親近自然。中國人家族的故事和感情,就以這樣一個看似悲涼實則溫情的方式在延續!蓖趵谡f。
云南社科院專家王清華告訴記者,不管是中原地區,還是不少民族地區,都有清明掃墓踏青并列的傳統。前者懷舊悼亡,后者求新護生。這看似難以融合的矛盾體,恰恰是中華民族的性格所在:重視孝道、慎終追遠;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時,不忘逝者;在追思故人的時候,不忘看到生活之清麗美好。“應該傳承下去”。
對“清明節習俗是否有必要傳承下去”的提問,九成多80、90后受訪者也給了肯定的答案。90后李飛翔說,“在上高中之前幾乎每年都要去掃墓。緬懷故人,是孝道的體現。有一天,曾帶我們去掃墓的父輩也會老去,我們也將帶著小孩去看他們!(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