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距離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這十年被外界形容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加入WTO的這十年,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地方,未來又將如何?擺在我們面前的期待和問題還真不少,還是先從老百姓的變化說起吧。
采訪:生活越來越好,主要是生活改善挺多的。
2011年,距離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這十年被外界形容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加入WTO的這十年,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地方,未來又將如何?擺在我們面前的期待和問題還真不少,還是先從老百姓的變化說起吧。
采訪:生活越來越好,主要是生活改善挺多的。
采訪:發展還是挺大的,我是老年人嘛,各方面都比較方便。
采訪:變化還是比較大的,豐衣足食吧。
采訪:生活也好,環境也好,各方面都好。
眾所周知,消費是生產的“興奮劑”。沒有消費的升級就成全不了市場繁榮,同樣,沒有市場的繁榮就促進不了經濟的發展。入世十年,大量外國資本進入中國,中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老百姓也切身體會著自己生活的變化。
采訪:我們在購買東西的時候品種肯定是更加豐富,這一方面可能是與世界越來越接軌,比方說好多東西在好多年前我們需要到國外購買,但是現在這方面要改善不少。
采訪:我覺得可能是買車吧,車越來越便宜了,選擇也越來越多了。
采訪:從前這些進口的食品商品選擇都比較少,但是現在來講就這幾年的變化就很明顯,在超市里面基本上每一個比較靠近老百姓生活的超市你都會看見這個架設著進口食品、商品的專門的貨架。
采訪:現在世界發達國家不都鬧經濟危機嘛,我覺得咱們國家相對來說在就業方面,在經濟發展方面還挺好的,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多事,我覺得是不是跟入世有關。
解說: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生活用品,越來越便宜的汽車,不出國門就可以買的到外國商品,這一切都與中國入世密不可分。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國的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15.3%降到了9.8%,并開放了100個服務貿易的部門;中國的出口規模和進口規模分別增長了4.9倍和4.7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兩倍多。開放的中國抓住了發展的機遇,也打開了中國老百姓放眼看世界的窗口,出國旅游、留學如今都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采訪:教育吧,好多人可能都是出國留學的特別多了,不像以前就特別封閉,還有就是說人均的生活水平也是提高了,很多出國留學的一些學子,以前大家都是想去國外,想去國外進修一下,現在好多國外的留學生都陸陸續續的想來我們中國,這也表現出來我們中國的強大。
解說:國外的農產品、高科技產品都可以流入中國,但房產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卻不能進來,所以入世給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帶來的不是產品,而是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這關乎民生大計的點滴發展,都牽動著老百姓的心。
采訪:住房發生變化了,經濟條件有所改善,這不是最主要的變化嘛,經濟條件改善就是手里有點閑錢,買的商品房,你像以前根本不敢想,以前你像我們屬于國家機關,都屬于福利分房,現在福利分房取消了,商品房,這不改善么,經濟最大的改善。
采訪:住房條件現在都改善挺好的,搞兩限房,經濟適用房,還有這個廉租房,這個都為市民提供了很大方便。
解說:房地產市場與國際接軌,價格更加市場化,住房保障日益健全,百姓對“住”的需求已經從容身之所變為了對價格、戶型、物業服務等的綜合考量,成為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人們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在中國入世的十年中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盡管如此,剛入世時的陣痛,我們依然記憶猶新。中國人擔心承諾太多,外國人擔心說話是否算數;中國人覺得開放的口子開得太大,外國人覺得還遠遠不夠。有人說入世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利大于弊,用不好就弊大于利。如今,十年過去了,大家所擔心的都沒有發生,反倒是形成了“雙贏”的局面。無論是認真履行規則,清理不合WTO規則的法律法規,增加透明度;還是開放外貿經營權,調動企業積極性;以及在農業方面的舉措、調整關稅、統一檢驗檢疫標準、對外商企業和本地企業一視同仁等等,都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然而,問題與成績總是相伴而生的,聽聽專家們給出的一些提醒—
采訪:(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 副所長 劉建飛)就是這些問題是你前進中帶來的問題,回顧十年,我覺得國內有一些改革可能跟加入WTO以后適應國際的規則,可能有的地方還不太適應,改革得不到位,可能將來我們還是要加大國內的改革,來更適應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加速的這個步伐。
采訪:(張漢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WTO研究院院長)應該說我們認為加入WTO十年,我們在進一步的總結,展望未來我們的服務業的對外和對內開放實際上是發展的相對來講是不足的,所以我們認為下一階段可能中國整個對外開放的重點要自主的服務業對外和對內開放,特別是對內的開放變得更加重要。無論是金融業還是電信業還是其他的包括建筑業在內,交通運輸業在內的所有的服務業部門,我們認為對內的開放和改革很顯然是遠遠不足的。
解說:無論如何,世界對中國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經歷了30年的改革奮斗之后,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伴隨而來的,是“捧殺”和“棒殺”。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只能承擔“共同而由區別”的責任,承擔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責任。
存在就會產生摩擦,何況是不同主權、不同地域、不同利益關系之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的出口增長勢頭迅猛,即使在金融危機時期也不例外,而怎樣應對貿易摩擦,是中國當前及今后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采訪:(張漢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入世以來十年,總結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的的確確從入世以后到現在,中國始終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特別是很多國家濫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兩反兩保,那么對我們中國出口的影響的確應該說是比較大的。
解說:在不斷解決爭端的過程中,總結經驗,熟悉規則、適應規則、以致最終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擺在中國人面前的路還很長。
十年前,多哈的一錘定音從此改變了中國。回顧這十年,中國在學習、探索、改革中艱難前行,如何保持來之不易的成果,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對WTO有深刻研究的張漢林教授從經濟結構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采訪:(張漢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從我們現在的分析判斷來看,應該說是不容樂觀的,我們整個在貿易方式上,加工貿易占整個出口的比重還是有40%多,外商投資企業占整個出口的比重依然還有40%多,我們認為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貿易主體結構,應該是外商投資企業大致應該占40%以下,或者40%左右,民營企業和中國的國有企業,多種成分所有制企業大致應該占60%左右。
采訪:(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 副所長 劉建飛)加入WTO使我們跟世界主要的貿易國家在WTO平臺上有了很密切的關系,入世十年來我們的貿易是突飛猛進,都是兩位數在增長,我們一下現在已經成了頭號世界貿易大國。加入WTO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或者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你要是往后說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大事件,它是我們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帶有關鍵性的一個進步,一個突進。
編導:閆欣雨 攝像:胡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