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的前英軍軍火庫,自上世紀80年代起被廢置。這個由4座前英軍建筑組成的古跡,經過修葺及活化后,于2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變身成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新會址,開啟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嶄新平臺。
這處前英軍軍火庫占地1.4公頃,由四座分別建于1860年代至1940年間的建筑物組成,當中3座包括前軍火工場及兩個前軍火庫,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筑物。其中,原本用作儲存炸藥的軍火庫,活化后成為亞洲協會展覽館;前身是軍火工場的舊址活化之后,成為了會議室及行政樓;另一座軍火庫則活化為現代化多功能表演劇場。
位于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的前英軍軍火庫,自上世紀80年代起被廢置。這個由4座前英軍建筑組成的古跡,經過修葺及活化后,于2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變身成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新會址,開啟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嶄新平臺。
這處前英軍軍火庫占地1.4公頃,由四座分別建于1860年代至1940年間的建筑物組成,當中3座包括前軍火工場及兩個前軍火庫,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筑物。其中,原本用作儲存炸藥的軍火庫,活化后成為亞洲協會展覽館;前身是軍火工場的舊址活化之后,成為了會議室及行政樓;另一座軍火庫則活化為現代化多功能表演劇場。
另外一座位于接待區的協會行政樓,曾被英國皇家軍隊警察的特別調查隊當做“抵壘點”使用,亞洲協會活化舊址時亦為該樓申請成為二級歷史建筑物。主辦方在此加建了接待區,與古跡連接,當中包括接待中心及多功能宴會廳,供協會及學校或團體進行文藝活動。
軍火庫雖歷經百年風雨,修葺和活化之后,不少建筑和設計仍保持著當年的原貌和歷史本色。中心廣場上仍保留著與灣仔軍廠街電車道相通的軌道。而戰爭時期留在墻壁上的彈孔,仍清晰可見。
在新會址開放首日,中心舉行了“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展覽,讓來訪者在古樸清幽的環境中,感受歷史和藝術。同場舉行的“古跡和建筑之間的關系”等文化論壇,也吸引了不少城中名人和文化團體交流切磋。
同期聲:
亞洲協會會長 丁文嘉
這個活化項目為亞洲樹立了榜樣,因為亞洲在經濟快速增長,正逐漸走向世界的核心舞臺。亞洲正在思考如何保留并發展自身的文化遺產。這里的確是一個途徑,去思考如何去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項古跡活化項目獲得香港政府支持,用時超過6年,目前已斥資約3.9億港元,其中1億港元來自香港賽馬會捐助。亞洲協會聯席主席及香港中心主席陳啟宗表示,這個古跡活化項目是公私合作的典范。
同期聲:
亞洲協會聯席及香港中心主席 陳啟宗:
這是一個把古跡活化的項目,要把新的生命注入到老的房子里去,更是公私合作的典范。政府能夠應付社會上的很多需要,但是有不少需要,也是應該留給私人機構做的,好讓政府的資源、社會資源,能夠更有效地應用在各方面。
陳啟宗表示,活化后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主要舉辦各類文化活動,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不會作為商業展會、私人活動的場地。協會還將于3至5月底,為香港的中小學提供30多團的免費導賞。
記者 魏楊 香港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