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解說】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走進考古現場揭秘運河古船”活動在天津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如期舉行,很多市民慕名前來,爭睹明代運河古船的神秘面容。
【解說】繼今年4月在天津市北辰區張灣村運河清淤過程中發現一艘沉船遺跡以及瓷器碎片后,5月,考古人員又在第一艘沉船附近相繼發現了兩艘明代沉船,出土元、明、清時期鐵、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質地文物600余件。
【解說】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走進考古現場揭秘運河古船”活動在天津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如期舉行,很多市民慕名前來,爭睹明代運河古船的神秘面容。
【解說】繼今年4月在天津市北辰區張灣村運河清淤過程中發現一艘沉船遺跡以及瓷器碎片后,5月,考古人員又在第一艘沉船附近相繼發現了兩艘明代沉船,出土元、明、清時期鐵、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質地文物600余件。
【解說】本次公開展示考古過程的是長12.66米、整體吊裝出土的2號沉船。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工作者蹲在厚厚泥沙覆蓋下的船體上,緊張地開展著挖掘工作,已經出土的鐵、瓷、陶、骨、木等文物有序地擺放在船體周圍。
【解說】據了解,這艘明代沉船的成功出土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漕運史、水利史、船舶發展史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也為京杭大運河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同期】(天津博物館研究員 陳克)天津這個地區甚至包括天津城市的出現,跟運河是息息相關的,所以這個天津段的運河在這個整個運河發展史上,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現在大運河申遺已進入關鍵階段,天津市的各方面也在努力,就是一定要不斷把天津這種運河文化價值把它展現出來,為大運河申遺呢,做出我們天津自己的貢獻。
【解說】張灣沉船自發現以來,每個發掘保護過程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同期】(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梅鵬云)我們就想借這個張灣明代沉船發掘之際,搞這么一個活動周,就是考古現場開放,就是讓市民能夠走進考古現場,可以與考古人員面對面地交流,這樣讓他們了解到考古發掘的過程,文物保護的一個程序,這樣也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和考古知識的公眾普及活動。
【同期】(觀眾) 我是南開大學博物館學系的學生,這一次來主要是系里通知我們有這么一個挖掘沉船的活動,我們剛進大一,對考古學方面沒什么經驗,想來長長見識,跟同學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考古發掘到底是怎么一個回事,然后回去結合專業知識,也好長長經驗什么的。
記者劉家宇 劉笑天津報道

分類名稱: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