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東西問丨孫金松:為何說萬里茶道是一張“網”?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孫金松:為何說萬里茶道是一張“網”?

2025年11月02日 17: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2日電 題:為何說萬里茶道是一張“網”?

  ——專訪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

  中新社記者 張瑋

  萬里茶道是繼古絲綢之路后歐亞大陸上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2012年,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正式啟動,2019年,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近期,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在萬里茶道考古調查中發現新的茶道遺產點和茶道線路。萬里茶道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怎樣的國際交流角色?為什么說萬里茶道不僅是商業貿易通道,也是中國南北方,乃至世界東西方之間文化和文明交流互動的重要橋梁?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孫金松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詳細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萬里茶道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怎樣的國際交流角色?

  孫金松:萬里茶道是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繼古絲綢之路后歐亞大陸上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跨越現在的中國、蒙古國、俄羅斯,總長度約1.4萬公里。

  萬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羅斯圣彼得堡。

  歷史上,萬里茶道是中國南方各產茶區與蒙古高原、西伯利亞和東歐平原之間以茶葉貿易為主的水陸混合交通路線。它不僅將中國南北市場融為一體,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和國內大市場的形成,更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帶。

2025年6月25日,游客參觀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鄒氏家祠。近年來,當地以萬里茶道為主題,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中新社記者:萬里茶道為何有多條線路通往庫倫?

  孫金松:近三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內蒙古境內萬里茶道相關遺址和線路開展了系統的考古調查,主要調查梳理了7條萬里茶道主要線路。

  首先是眾所周知的張庫大道,指張家口到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市)并延伸至恰克圖這一段古商道。我們調查了內蒙古境內3條張庫大道線路,這3條線都是從河北進入內蒙古,分別從不同方向延伸至二連浩特,經二連浩特進入今蒙古國,通向庫倫。

  張庫大道線路上存在很多重要的交通節點和遺產點,例如被稱為“旅蒙商之都”的多倫,就是因為商業貿易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多倫縣至今仍保留許多與茶葉貿易有關的歷史文化遺產,多倫匯宗寺、山西會館、錫林浩特貝子廟等遺產點,亦見證了張庫大道上曾經的商貿繁榮。

  此外,還有阿爾泰軍臺驛路、公主路、綏新駝道中路、歸化城—定遠營—庫倫線4條線路,均從歸化城/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出發,分別從烏蘭察布、阿拉善進入今蒙古國境內,通向庫倫。

  歸化城是內蒙古萬里茶道線路上最重要的節點城市,自明代建成至清代,一直是當地的貿易中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貨物中轉站。今呼和浩特市的大召、清真大寺、財神廟、大盛魁等文化遺產,都與過去歸化城繁榮的商貿有關。

  總體而言,萬里茶道不只是一條“道”,而是一張“網”,它是貿易網、文化網、交通網,以茶為主體,衍生出多維社會功能。一方面,圍繞茶葉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的產業鏈條展開,不僅衍生出與茶葉運銷相關的各類服務產業,且茶道上還運銷內地的布匹、糧食、手工業品和來自北方的畜產品、皮毛、藥材以及歐洲的工業產品。另一方面,萬里茶道將南方和中原的生活習俗、信仰禮儀、文化藝術、思想觀念傳播到北方及俄羅斯,也將俄羅斯及蒙古高原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播到中國的中南部等地。

2020年5月19日,內蒙古呼和浩特萬里茶道研究體驗基地揭牌,圖為基地工作人員向觀眾展示茶文化。中新社記者 張瑋 攝

  中新社記者:不同民族、地區和國家通過萬里茶道進行了哪些文化交流和互動?

  孫金松:依托萬里茶道,商人把中國的茶葉、布匹綢緞、金銀珠寶、糧食雜貨等運銷到今蒙古國和俄羅斯,再將當地的牲畜、皮毛、藥材、香水等地方特產運回中國沿線各地,商貿往來之間,推動了萬里茶道沿線鄉村、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對于南方山地茶農來說,茶葉是換取糧食和日常生活物資的特產;而對北方游牧民族來說,茶葉是必備的生活資料。唐代后,南方茶葉漸成為西北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飲品,如安化和羊樓洞黑茶壓制的磚茶,曾是草原上可以充當貨幣使用的硬通貨。茶葉是南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茶葉貿易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加強了各民族的相互認同和凝聚力。

  萬里茶道不僅是商業貿易通道,也是內地和北疆、東方和西方之間文化和文明交流互動的重要橋梁。不同民族、地區和國家通過萬里茶道進行文化交流和互動。

  茶葉早在明朝就傳入荷蘭、英國、俄羅斯等國,受到西方王室與貴族的喜愛。18世紀,茶葉大量輸入歐洲,飲茶逐漸成為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同時,蒸汽機、制茶設備等歐洲工業品經茶道傳入中國。

當地時間2025年6月23日,“從茶園到茶港——萬里茶道建筑遺產與茶文化雙主題展”在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舉行。圖為俄羅斯青年學生參觀展覽。中新社記者 田冰 攝

  中新社記者:內蒙古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驛站之一,在歷史上起到了哪些關鍵作用?

  孫金松:內蒙古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承擔著內連九省,外接蒙俄的通道作用,發揮著“集散地”的功能。

  從考古研究的角度來說,復原當時的東西很難,但我們可以通過現代貿易看到當時它的需求量。比如說,商人出去或者回來攜帶的物資除了茶葉還會有其它,一直走一條線路,商品單一會導致銷量受限。內蒙古地域遼闊,中、東、西部的特產各不相同,商人在此選擇不同的線路,能夠盡量將自己帶出帶回的商品多元化,通過分流也能夠較充分保障商隊的吃住行。因此商人北行在內蒙古地區存在多條線路是非常正常合理的。

  內蒙古的茶路、商品、交通運輸和商貿活動具有民族特點,民族貿易活動帶來的經濟互補、不同族群社會和文化的調適和互融,使內蒙古成為多民族互通有無的經濟、文化和社會通道。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萬里茶道不僅是商業貿易通道,也是中國南北方,乃至世界東西方之間文化和文明交流互動的重要橋梁?

  孫金松:茶葉聯結起亞歐大陸,開啟了世界各地商品貿易與文明互鑒的茶葉之路。

  17世紀,茶葉傳至俄羅斯,到18世紀,飲茶之風遍及歐洲和俄國社會各階層,茶葉進入居民生活必需品之列。俄國人在茶水中加入糖、檸檬、牛奶、乳皮、香草等輔料,形成獨特的俄式茶文化,茶文化也逐漸融入俄國文學、藝術、禮儀和生活中,大大提升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品位。歐洲工業文明成果也經萬里茶道傳入中國,達到中西方互通有無的目的。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合天下”不僅是茶葉和茶道所蘊含的內涵,更是萬里茶道這條古道詮釋的“和為貴”的價值理念。(完)

  受訪者簡介:

孫金松。受訪者供圖

  孫金松,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理事,2003年畢業于西北大學考古系,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學碩士、內蒙古師范大學科技考古博士。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專家組、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國家考古個人領隊,國家文物保護規劃責任師,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主持40余項大型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和10余項文物保護規劃、文物影響評估編制,編著學術論著近十部,參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多項。

【編輯:胡寒笑】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