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飛天 揭秘中國空間站首個小鼠實驗
中新網酒泉11月1日電 題:小鼠飛天 揭秘中國空間站首個小鼠實驗
記者 馬帥莎
10月31日晚,4只實驗小鼠隨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開啟“太空之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受訪時表示,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開展嚙齒類動物在軌飼養及實驗研究。
小鼠如何安全飛天?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研究員黃昆表示,小鼠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哺乳類模式動物,具備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體型小、繁殖周期短等優勢,是開展生命體空間生理、病理及生長發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對象。
據悉,開展小鼠實驗的裝置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該裝置已隨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提前到達中國空間站。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承擔小鼠的篩選、訓練,與裝置配合開展匹配實驗,發射前的樣品加載和制備,以及小鼠返回后的科學研究工作。4只小鼠雌雄各2只,它們被裝入上行生保支持裝置后,由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送上太空。
李天達表示,從“把活生生的小鼠安全送上天”,到“在空間站里養好它們并獲取行為學圖像數據”,再到“把小鼠成功帶回地面”,這就像一場高難度的接力賽,每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太空小鼠實驗如何開展?
據介紹,抵達空間站后,航天員會將小鼠實驗單元轉移安裝到專用的小型哺乳動物飼養裝置中。該裝置可以自動提供水和食物,還能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相機拍攝小鼠行為視頻,實時監測小鼠空間行為、生活節律等。
在軌飼養5到7天后,小鼠將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供科研團隊開展進一步科學研究。科研人員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小鼠進行外觀檢查、行為學測試和解剖,并建立“樣本的身份證系統”,從樣本取出那刻起,怎么標記、保存、運輸,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記錄,確保每一份組織樣本都能追溯到來自哪只小鼠和具體時間點。
李天達說,本項實驗將研究小鼠對空間環境的適應性和應激響應規律,包括從行為、生理到分子層面的系統性影響。
據悉,這次實驗聯合了國內六七家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有研究骨骼肌的,有專注免疫的,還有分析行為的。李天達表示,本項研究有望填補中國在空間小型哺乳動物實驗領域的空白,為未來長期太空探索提供基礎數據,同時通過共享樣本和數據,推動空間生命科學的整體發展。(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1日 14:24:23
- 2025年11月01日 12:51:35
- 2025年11月01日 11:35:50
- 2025年11月01日 11:18:35
- 2025年11月01日 09:01:31
- 2025年11月01日 08:57:44
- 2025年10月31日 20:44:55
- 2025年10月31日 20:02:27
- 2025年10月31日 18:55:00
- 2025年10月31日 17:07:5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