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創新按下加速鍵
“技術突破不等于產業成功。”這已成為創新領域的共識。這背后是部分新技術新產品等創新成果難以進入產業體系,缺乏有效應用場景。
10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有關舉措。會議指出,應用場景是連接技術和產業、打通研發和市場的橋梁,對促進新技術新產品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具有重要牽引作用。

此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部分提出:“完善產業生態,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
如何將超大規模市場與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躍遷的勝勢?
場景是重要且稀缺的市場資源,是放寬市場準入和創新要素配置方式的新型政策工具。
此次會議強調的應用場景,正是要破解這一瓶頸。它將技術從“可能”推向“可行”,再從“可行”推向“可用”,扮演著創新鏈條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為接下來的場景建設劃出了清晰的重點,可以概括為 “三類場景”的優先布局。
新領域新賽道場景,瞄準的是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比如,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誰能在這些顛覆性技術上率先取得突破并實現規模化應用,誰就能在未來發展中贏得競爭優勢。
在地方層面,今年以來多個省份已經積極行動。4月份,廣西發布首批16個“人工智能+”行動開放場景清單,涉及農業、制造、交通、能源、文旅5個重點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高價值小切口場景,體現的是一種務實的策略。不貪大求全,而是選擇那些市場價值高、切入點雖小但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領域。例如,在醫療領域,針對某種特定疾病的AI輔助診斷;在工業領域,某個關鍵工序的智能化改造。這些場景成功率高,示范效應強,能迅速形成突破。
跨區域跨領域綜合場景,考驗的是系統作戰能力。比如,打造一條貫穿東西部的“智慧物流”走廊,或構建一個覆蓋城市管理、交通、醫療的“數字孿生城市”。這類復雜場景能有效打破地域和行業壁壘,催生綜合性解決方案,錘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這“三類場景”構成了一個從前沿探索到重點突破,再到系統集成的梯次部署,確保場景供給既有前瞻性,又有實效性。
有了好的場景規劃,如何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動能?
會議指明了形成“從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閉環”的幾個關鍵環節。分別是場景資源開放、中試驗證創新、商業模式探索等。
培育新場景,不能只靠市場自發形成,更需要主動地營造。會議提出了“軟硬兼施”的組合拳。
在“硬件建設”上,會議提出推進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例如,加快建設5G網絡、算力中心、車路協同路側設施等,為各類場景創新提供堅實的物理底座。
在“軟件支撐”上,會議提出做好法規、制度、政策的配套。比如,完善數據要素流通規則,釋放數據價值;出臺專項采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首購首用等。
尤為重要的是,會議也強調要加強部門協同,健全監管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通過精心布局“場景矩陣”,并構建支撐其發展的完整生態,中國正在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按下加速鍵。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1日 15:09:28
- 2025年11月01日 15:05:28
- 2025年10月31日 17:26:35
- 2025年10月31日 16:07:06
- 2025年10月31日 16:01:15
- 2025年10月31日 15:52:44
- 2025年10月31日 15:49:56
- 2025年10月31日 15:39:34
- 2025年10月31日 15:37:18
- 2025年10月31日 15:33:0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