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新設債務管理司有重要考量
財政部的機構版圖,迎來關鍵一筆。
日前,財政部官網機構設置欄目悄然更新,“債務管理司”亮相!

為什么要新設這個司?
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末,全國政府債務余額92.6萬億元(含法定債務和隱性債務)。其中,國債余額34.6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余額47.5萬億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余額10.5萬億元。
這么大的盤子,自然需要一個專門的操盤手。形象來說,這是給92.6萬億元的政府債務,安排了一位專職管家。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對三里河表示,將過去分散的債務管理職能統籌起來,有利于實現債務的全過程監管,更加精細化監測防范債務風險,優化債務結構,更快建立長效機制。
設立債務管理司,正是要打通債務管理過程中的堵點。
那它到底管什么?
看其架構,答案一目了然。
債務管理司下設六個處:綜合處、中央債務處、地方債務一處、地方債務二處、發行兌付處、監測管理處。
其具體職責包括六方面:
擬訂并執行政府國內債務管理制度和政策。
擬訂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和辦法。
編制國債和地方政府債余額限額計劃。
承擔政府內債發行、兌付等有關管理工作。
承擔政府外債管理工作,擬訂基本管理制度。
加強政府債務監測監管,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
這套“全鏈條覆蓋”,就是要把債務管得明明白白。
債務管理司的誕生,恰處于地方化債進入關鍵期。
2024年11月,官方宣布增加10萬億元地方化債資源。
財政部在2025年9月份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截至2025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43615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支持地方用于化債。
羅志恒認為,當前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長效機制仍在構建過程中,地方債務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化解仍要繼續發力和優化政策。
一攬子化債舉措加速落地。財政部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并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對于新增隱性債務,官方的態度是堅決遏制,并將不新增隱性債務作為“鐵的紀律”。
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正是債務管理司的重要職責之一。
說到底,化債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
財政部一直強調要“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債務管理司正是這一思路的執行者,既要通過嚴格監管守住風險底線,當好“風險守門人”,又要讓每一筆債務資金用在刀刃上,真正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這個新機構的背后,是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雙重考量,最終是要讓經濟發展和債務管理實現良性循環。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4日 10:31:50
- 2025年11月01日 15:09:28
- 2025年11月01日 15:05:28
- 2025年10月31日 17:26:35
- 2025年10月31日 16:07:06
- 2025年10月31日 16:01:15
- 2025年10月31日 15:52:44
- 2025年10月31日 15:49:56
- 2025年10月31日 15:39:34
- 2025年10月31日 15:37:1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