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何宏:從臭鱖魚到鯡魚罐頭,世界美食為何 “臭”味相投?
中新社合肥11月5日電 題:從臭鱖魚到鯡魚罐頭,世界美食為何“臭”味相投?
——專訪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廚藝學院教授、飲食文化與烹飪營養領域專家何宏
中新社記者 趙強

臭鱖魚、納豆、鰩魚醬、藍紋奶酪、鯡魚罐頭……全球不同飲食文化中,存在諸多以“臭”聞名的食物。它們為何能實現跨越,成為不同人群餐桌上的美食?近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廚藝學院教授、飲食文化與烹飪營養領域專家何宏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起源、風味共性與文化差異等角度,解讀人類飲食文化中“臭”味相投現象。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放眼全球,不少食物以“臭”聞名。您如何看待不同地域“臭”味美食的共性與差異?
何宏:在自然界,吃起來苦的和聞起來臭的食物,大抵可能對人體不太好。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感知到這些情況后,就對吃起來比較苦的和聞起來比較臭的食物有排斥,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與生俱來的排斥本能。
但有趣的是,慢慢也發現了一些“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食物。
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一些以“臭”為特色的美食?這是因為過去食物的相對匱乏,加上一些食物因自身特性而易變質,人們想方設法讓其保存下來,由于微生物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出現了一些腐敗變質現象。
人類曾通過實踐,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才發現部分變臭的食物不僅可安全食用,而且對身體也并無危害。
由于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臭食的具體形態無論是原料選擇、制作工藝還是食用方式,都存在差異,而這恰好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而這些差異背后,藏著共同的密碼——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異香”的發酵風味,能逐漸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甚至喜愛?這反映了人類對飲食風味的哪些追求?
何宏:實際上,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人們都難以接受這種“異香”的發酵風味。其得以傳播開來,主要由于當時物資的相對匱乏。
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推動多元文化觀念被廣泛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物彼此融通,一些愿意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的人,敢于主動去嘗試這些“臭”味美食。
跨越文化界限的,與其說是味道本身,不如說是人們開放、探索的心態。
中新社記者:在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中,徽菜中的“臭”味美食如何被國際食客認知?這類風味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
何宏:臭鱖魚和霉豆腐是徽菜里面非常有特色的兩道菜。在傳統徽菜體系中,這兩道菜并沒有被放在突出位置。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旅游業欣欣向榮,徽菜中的這兩道“臭菜”逐漸被更多中國人認知,臭鱖魚也以其特殊風味越發受到食客青睞。
臭鱖魚能否被國際食客廣泛接受?對于這件事,我抱有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它不僅涉及單一的口味問題,也涉及超出這種口味以外的文化交融與接受問題。
面對全球化的餐桌,要找出中外口味的“最大公約數”,不要被所謂“正宗”束縛。在面對不同食客時,要適當匹配契合與創新。

中新社記者:從中國臭鱖魚到世界各國的發酵美食,“臭”味似乎成為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符號。您覺得這些帶有“煙火氣”的風味,在促進中外文化理解與交融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
何宏:飲食文化的傳播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它比書本上的知識更直觀、更貼近日常生活。一盤臭鱖魚、一塊霉豆腐,背后與一個地區的氣候物產、歷史變遷和人群性格等有關。就像今天很多人能接受奶酪、納豆,有其背后的影響因素。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華飲食文化也獲得了更多認同與欣賞。包括臭鱖魚在內的這類“臭”味特色美食,也不再僅僅是食客獵奇的對象,而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真心理解、喜歡,并愿意日常品嘗的美食。(完)
受訪者簡介:

何宏,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廚藝學院教授,長期從事飲食文化及烹飪營養研究工作,著有《中外飲食文化》《民國杭州飲食》《尋味二十四節氣》《飄香的歷史畫卷》等20本飲食文化專著、教材,校注《醯略》《鄉味雜詠》《食物本草匯纂》等8本飲食文化古籍。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11月05日 19:20:34
- 2025年11月05日 19:14:45
- 2025年11月04日 20:11:14
- 2025年11月04日 20:05:49
- 2025年11月04日 16:11:02
- 2025年11月04日 15:51:45
- 2025年11月03日 18:47:58
- 2025年11月03日 17:47:27
- 2025年11月03日 17:17:27
- 2025年11月02日 19:10:2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