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民間投資發展打出政策組合拳
民間投資迎來最新政策大禮包。
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在擴大準入、打通堵點、強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3項務實舉措。
這份被稱為“民間投資13條”的文件雖篇幅精煉,但直擊民企痛點,可操作性強,含金量很高。
這兩年,受國際環境復雜等因素影響,民間投資增速有所放緩,部分領域存在“不能投”“不敢投”“不愿投”的問題。
要知道,民間投資貢獻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半壁江山,它的活力,直接關系到經濟大盤穩不穩、發展動能強不強。
這套政策組合拳,就是要讓民資有更多獲得感,提信心、穩預期、增活力。
擴準入,給民資更大發展空間。
“民間投資13條”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傳統上由國有資本主導的關鍵領域大門。
第一條就明確:對需報國家審批(核準)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鐵路、核電、水電、跨省跨區直流輸電通道、油氣管道、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和儲運設施、供水等領域項目,應專項論證民間資本參與的可行性,并在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書)中專項說明。
更具突破性的是持股比例劃定,新政要求,對具備條件的項目,民間資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
這凸顯了讓利于民的初衷。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梁彥認為,最大的亮點在于超越了以往文件中鼓勵、支持、引導、允許等原則性表述,采用列舉式明確了可參與的重點領域,并要求“應專項論證民間資本參與的可行性”,量化了具備條件的項目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將民間資本參與從“可選項”變成了“應選項”,增強了政策剛性。
重大項目向民間資本的大門越開越大。以核電為例,今年上半年有10家民營企業參股5個核電項目,持股比例均達到10%以上,最高達20%。
“民間投資13條”引導民間資本有序參與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領域建設,積極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祁玉清表示,“民間投資13條”既錨定當前民間投資的痛點堵點精準破題,又深度契合國家戰略方向,不僅為民間資本注入強勁信心,更構筑起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框架。
通堵點,讓民資投得更順暢。
直擊招投標中的“潛規則”,“民間投資13條”直接亮劍:嚴禁對民營企業違規設置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強制加入協會等附加條件,堅決取消對民營企業單獨設置的歷史業績、資質等不合理要求。
此外,還要求清理不合理的服務業經營主體準入限制,嚴禁在環保、衛生、安保、質檢、消防等方面的準入條件之外違規設置障礙。
消除公平競爭隱性壁壘,讓民企輕裝上陣,不再因為“攔路虎”發愁。
強保障,給民企真金白銀支持。
政策的實效,離不開實打實的資金支持作支撐。“民間投資13條”在這方面不含糊。
政府采購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中小企業力度。對超過400萬元的工程采購項目中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嚴格按規定預留該部分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4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鼓勵地方政府結合實際進一步提高預留份額。
更貼心的是預付款,鼓勵采購單位將對民營企業的合同預付款比例提高至合同金額的30%以上,緩解民企資金壓力。
針對融資難、融資貴,“民間投資13條”進一步細化財政和金融協同發力部署。
一方面,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民間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并發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對民間投資項目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制定民營企業年度服務目標,全面準確落實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和不良容忍制度,完善內部實施細則,滿足民營企業合理信貸需求。
這次政策大禮包,既明確原則導向,更給出具體實施路徑與量化標準,確保政策落地不懸空、精準破難題。民企怕啥、缺啥,政策就補啥,靶向性極強。
總的來說,這13條不是“花架子”,是給民資的“定心丸”。有了這些實招,民企能更放心投、大膽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三里河”工作室)
- 專題:三里河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1日 15:21:46
- 2025年11月11日 14:35:53
- 2025年11月11日 10:37:15
- 2025年11月11日 09:51:36
- 2025年11月09日 13:46:44
- 2025年11月06日 12:59:31
- 2025年11月05日 14:52:40
- 2025年11月04日 10:31:50
- 2025年11月01日 15:09:28
- 2025年11月01日 15:05:28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