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儺面匠人:刀筆刻“春秋” 匠心守“儺魂”
中新網湖北鶴峰11月7日電 題:湖北儺面匠人:刀筆刻“春秋” 匠心守“儺魂”
作者 申玉潔 梅燕 伍洋
一大早,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下洞村79歲的劉學清就來到工作間,拿起刻刀在木塊上“游走”。20年來,這位老匠人將一塊塊尋常木頭雕刻成具有神韻的儺面,守護著鶴峰儺戲的血脈與根基。

鶴峰儺戲又稱“儺愿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汲取戲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已有近千年歷史。2008年,儺戲(鶴峰儺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儺戲表演中,儺面是其藝術造型的核心手段,因此其雕刻技藝堪稱民間藝術的精粹。劉學清17歲學做木匠,60歲時才開始雕刻儺面。不過,憑借多年木匠經歷積累的手藝和經驗,他很快就掌握了儺面雕刻的關鍵,“最講究的是神態拿捏,而眼睛和嘴巴是傳神的關鍵。”
走進劉學清的面工坊,墻角整齊排列著鑿、銼、磨等數十件傳統工具,案臺上擺放著待完工的面具與顏料。劉學清介紹,雕刻儺面時,要歷經選料、陰干、畫稿、粗鑿、精雕、上彩等20多道工序。

20年來,劉學清創作的不少作品被展館收藏。除傳統儺面外,他也為有需要的人定制專屬面具,把“熊大”、“熊二”雕得活靈活現,“要懂得孩子們的快樂,才能讓老手藝玩出新花樣。”劉學清說。
由于儺面雕刻學習周期長,且收入微薄,使得這門技藝后繼乏人。為此,鶴峰縣文化和旅游局通過建傳習所、辦展演等方式拓寬傳承路徑。而劉學清也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展示制作技藝,講解制作流程和文化內涵。
“劉學清的手藝是鶴峰非遺的寶貴財富,我們正努力為包括儺面制作在內的傳統技藝尋找新的傳承路徑。”鶴峰縣文旅局非遺股工作人員何劍波說。

午后,陽光斜照進工坊,劉學清拿起畫筆為面具上彩。“只要手還能動,我就一直刻下去。”他摩挲著剛完工的儺面,發出輕微的“沙沙聲”。(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7日 19:32:43
- 2025年11月07日 18:25:41
- 2025年11月07日 13:57:52
- 2025年11月07日 12:19:02
- 2025年11月07日 11:28:32
- 2025年11月06日 18:37:42
- 2025年11月06日 18:30:22
- 2025年11月06日 18:29:22
- 2025年11月06日 18:25:16
- 2025年11月06日 14:28:3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