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臺生廖妤軒:在川渝之間,尋找歷史的答案
視頻:臺灣青年川渝求學路:血脈牽情愫 學史求真知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1月23日電 題:歷史系臺生廖妤軒:在川渝之間,尋找歷史的答案
記者 王鵬
“我覺得學歷史最大的意義,是讓我學會思考,去分辨事情的真偽。”近日,談及來大陸求學的意義,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臺灣學生廖妤軒說,求學之路不僅是一段青春歷程,更是一場關于認識與理解的旅程。

今年22歲的廖妤軒出生于兩岸婚姻家庭。她的母親來自重慶,這份血脈的牽引讓她對川渝地區有著天然的親近感。2020年春節,廖妤軒到外婆家過年,卻因疫情滯留四個月。原本短暫的假期意外成為她人生的轉折。滯留期間,她萌生了在大陸求學的念頭,回臺后開始準備港澳臺聯考。
那段時間,她一邊自學大陸教材,一邊練習簡體字。“寫作文常常一半簡體一半繁體。”她笑著回憶,“但也正是在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與這片土地的距離越來越近。”最終,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
剛入學時,語言習慣和課程體系都讓她有些不適應。“我們的教材里有很多我以前沒接觸過的理論,比如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她說,“但學歷史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兩岸教材的差異,反而激發了我探究真相的興趣。”
在課堂之外,她盡可能走進歷史現場。她曾去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實習,探訪三星堆遺址、武侯祠博物館、白鶴梁博物館……在看見真實文物的那一刻,她常常會“被震撼到”。“歷史不只是書上的故事,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命痕跡。”她說。

比起古代史,更令她觸動的是近代史。第一次在大陸參加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活動時,全場鳴笛,她淚流不止。“以前在臺灣,課本上也有那段內容。”她說,“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這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歷史。”
最近幾年,廖妤軒時常參與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她認為,傳媒與教育是打破兩岸隔閡的重要橋梁。“兩岸交流不一定要做很大的事,分享真實的生活,就是交流。”她說,曾有臺灣同學因她發布的視頻而第一次了解成都,也有人因她的歷史講解而重新思考課本上的內容。
當然,表達自我也意味著面對不同的聲音。她曾在社交媒體上寫下“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句話而引來贊許,也有人質疑。廖妤軒坦然地說:“哪怕立場不同也能好好交流,那就是一種理解。我希望自己能成為溝通的那座橋。”
對未來,廖妤軒早已做好規劃。正在準備研究生考試的她,想繼續深造中國史。“如果有可能,未來我希望回臺灣當歷史老師。”她語氣篤定,“我受過兩岸的教育,能理解臺灣學生的心態,也知道怎樣引導他們去認識真實的歷史。”她希望未來的歷史課堂,不是割裂記憶,而是讓學生學會理解。
在成都的三年,她也逐漸融入了這座城市。她喜歡這里的火鍋文化,“不吃辣也能吃得很開心”。她也喜歡茶館的慢節奏,喜歡同學們的熱情包容。“我在四川長胖了不少,可能是幸福的重量。”她笑著說。
“歷史教會我的是包容。”她告訴記者,希望未來有一天自己能在臺灣的講臺上,用平靜的語調告訴孩子們,“歷史不止有一面,也不止一個聲音。”(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23日 18:05:09
- 2025年11月23日 17:30:55
- 2025年11月23日 14:22:29
- 2025年11月22日 20:25:21
- 2025年11月22日 16:54:43
- 2025年11月22日 16:21:33
- 2025年11月22日 09:28:19
- 2025年11月21日 14:48:58
- 2025年11月21日 13:34:41
- 2025年11月21日 10:50:2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