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閩南古建世家:秉匠心一家守藝傳薪火

分享到:
分享到:

閩南古建世家:秉匠心一家守藝傳薪火

2025年11月09日 10: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廈門11月9日電 題:閩南古建世家:秉匠心一家守藝傳薪火

  作者 吳冠標

  11月,廈門市海滄區知名百年僑厝“愛吾廬”修繕進入收尾階段。這座融合南洋風情與閩南韻味的“番仔樓”,白墻紅瓦間已漸顯百年前的精致風貌,墻面紋路、構件細節里,仍能讀出當年文化交融的巧思。

  而讓這座僑厝重煥生機的,是一支與閩南傳統建筑深度關聯的修繕團隊——陳和永一家。團隊核心陳和永深耕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近五十年,201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1月5日,陳和永一家在“愛吾廬”商談該僑厝修繕后活化利用事宜。 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

  陳和永出身閩南工匠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建筑師傅。他1977年正式隨父學藝,從墨斗放線、壁畫勾勒的基本功做起,在日復一日的實操中,逐漸掌握大木作、小木作、彩畫、剪瓷雕等傳統技藝流程。

  四十余年間,陳和永的足跡遍布福建乃至海外,不僅參與修繕廈門江夏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等建筑,還遠赴新加坡,為三清宮設計建造了高約20米、寬約13米的道教神龕,至今仍是當地華人文化的地標性建筑。

  “20世紀末,很多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當時華僑寄錢回來修宗祠廟宇都沒幾個師傅愿意承接。我初出茅廬,膽子大承接下來,虛心向長輩、老師傅們請教,才打出了名聲。”陳和永說,這些經歷不僅讓他成為業界知名的“全能匠人”,更讓他早早立下心愿——要把這一技藝好好傳下去。

  “現在我們一家都是傳承人!”陳和永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自豪地表示,他們一家已形成完整的傳承梯隊,他的妻子、兩個兒子及兒媳均獲不同級別的代表性傳承人和鄉村工匠頭銜,且各有專長,“聚則一團火,散亦能獨當一面。”

10月23日,陳和永一家在廈門修繕僑厝“愛吾廬”。 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

  此次“愛吾廬”修繕,亦是家族協作的體現。陳和永統籌全局,大學學習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小兒子陳開達承擔竣工圖與資料整理工作,從小跟隨父親扎根工地的大兒子陳勁奮負責現場管理與施工,一家人秉承“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對僑厝進行精細化修繕。

  “我們不僅按設計要求還原了20世紀50年代因臺風倒塌的二樓涼亭,還精準保留了建筑中‘對場作’的痕跡,使僑厝更具文化溫度。”陳開達介紹,“對場作”是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之一,指同一建筑左右兩側由不同匠師團隊分別獨立建造,暗含“比拼技藝”的意味,既對房主的經濟實力有要求,亦考驗著匠師的技藝水準。

  除了家族內部傳承,陳和永一家還努力將技藝傳承推向更廣闊的平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是一項繁復的技藝,需要系統學習。把其中極具特色的剪瓷雕,單獨拆解出來推廣,讓更多人接觸到。”陳勁奮說。

11月5日,陳和永(右)和陳勁奮(左)在廈門制作剪瓷雕。 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

  抱著這樣的想法,一家人主動與當地學校合作,開設剪瓷雕工坊。課堂上,他們手把手教孩子們篩選瓷片、拼貼造型,從制作小巧的剪瓷雕DIY材料包到打造精致的剪瓷雕擺件,一步步帶著孩子們感受瓷片在指尖“重生”的樂趣,讓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在下一代的心中悄悄扎根。

  令陳和永欣喜的是,他的兩個小孫子周末也常跟著父輩到工地觀摩工匠作業;有研學活動時,還會化身“小小老師”,教其他孩子做剪瓷雕。“只要他們感興趣,肯沉下心來學,這門手藝就不會斷。”陳和永對未來充滿期待。(完)

【編輯:田博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