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一位俄羅斯留學生眼中的赫哲族風情
中新社黑龍江佳木斯11月9日電 題:一位俄羅斯留學生眼中的赫哲族風情
中新社記者 劉璐
“我從來沒想過魚皮能做成衣服。”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美麗不停地撫摸身上的魚皮服飾,眼中充滿了好奇。近日,已經第四次來到中國留學的美麗走進黑龍江省佳木斯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沉浸式感受中國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我們依江而居,擁有悠久的漁獵文化。過去,我們用魚皮做衣服、做帳篷,是為了在嚴寒中生存。如今,在版權保護的助力下,魚皮被制作成時尚服飾、文創擺件等,更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中。”在八岔村的赫哲族漁獵文化體驗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海珠一邊介紹,一邊手把手教美麗制作魚皮“福”字。

“制作一件魚皮工藝品需要經過剝皮、晾曬、熟制等10余道工序。”在王海珠的指導下,美麗在熟制好的魚皮上拓樣、剪裁,二十分鐘便完成了一件簡單的魚皮作品。“爸爸媽媽,你們看,這是我用魚皮做的。”她迫不及待地與遠在俄羅斯的家人視頻分享這份喜悅。
體驗區內,各式魚皮包、魚皮掛件同樣吸引著美麗的目光,“既實用又時尚,完全顛覆了我對魚皮的想象。”美麗贊嘆道。
一張魚皮,從維系生存的必需品,演變為承載文化的“名片”,更成為版權產業價值轉化驅動發展的“引擎”。
據悉,八岔赫哲族鄉支持創辦的海珠魚皮手工藝合作社,培訓學員74名,創新研發制作的魚皮畫、魚骨掛件等手工藝制品,已實現年銷售收入10萬元人民幣以上。
“烏蘇里芒目赫尼那,薩哈里芒目赫尼那......”伴隨著動聽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美麗走進了八岔村的伊瑪堪傳習所。在村民的鼓勵下,美麗嘗試跟唱起來,贏得了滿堂掌聲。
伊瑪堪是赫哲族特有的說唱藝術,這種無樂器伴奏的表演形式,涵蓋歷史傳說、漁獵生活等內容,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很難,但是很有趣。”美麗說。悠揚的旋律仿佛讓她看到了江面上漁民撒網的壯闊場景。
曾經面臨傳承危機的伊瑪堪,如今通過編寫版權學習教材、開展線上線下培訓等舉措,重新煥發生機。同時,八岔赫哲族鄉通過舉辦漁獵文化節、冬捕節等活動,讓古老的藝術不再只是老人口中的“回憶”,更成了海內外游客可以隨口哼唱的“時尚”。
探訪的高潮是一桌地道的赫哲魚宴。“塔拉哈”(烤生魚)外焦里嫩,熏鰉魚咸鮮味厚……美麗大快朵頤,直呼太美味。
曾經,赫哲族依江而居,一張漁網,便是全部的生計。如今,熟悉的江風里,飄來了新味道,農家樂里魚香四溢,迎接八方來客。
在赫哲族廚師的指導下,美麗親手拌生魚,新鮮的江魚切片,配以各色蔬菜和調料,一口下去鮮香彈牙。“我第一次這樣吃魚,回去要把做法告訴愛做魚的爸爸。”美麗說。
從滿足日常飲食到打造特色文旅產品,“赫哲魚宴”的演變,勾勒出八岔村從傳統漁獵走向“漁旅融合”的產業升級之路。
如今的八岔赫哲族鄉,已發展成遠近聞名的“旅游村”。在版權保護的賦能下,當地精心設計“赫鄉民俗體驗游”,依托赫哲族新區打造33戶特色民宿,發展“民宿+非遺體驗”等創新模式,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人民幣。
“想要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來這里。”臨別時,美麗決定將那幅魚皮“福”字帶回俄羅斯送給父母。這件作品不僅承載著祝福,更見證著八岔赫哲族鄉從“漁舟唱晚”到“文旅熱土”的轉變,展現著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蓬勃生機。(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09日 14:55:18
- 2025年11月09日 13:20:51
- 2025年11月09日 10:55:15
- 2025年11月09日 10:51:51
- 2025年11月08日 17:46:32
- 2025年11月08日 12:14:11
- 2025年11月08日 11:01:31
- 2025年11月08日 09:55:12
- 2025年11月07日 21:58:14
- 2025年11月07日 19:51:3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