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小確幸” 地鐵通勤早餐,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在地鐵站,遇見早餐“小確幸”
8元的包子、豆漿和茶葉蛋組合;14.5元的漢堡套餐……不少上班族發現,北京地鐵部分站點里多了紅色、黃色的自助早餐車。到站、掃碼、取餐、轉身出地鐵,早高峰時段,也能“乘車趕路加用餐兩不誤”。
在北京地鐵國貿站附近工作的王先生就是嘗鮮一族。前一天睡覺前通過APP或小程序預約下單,次日一早在地鐵出口取餐,“即取即走”,全程不到1分鐘。“我早上趕時間,提前訂好早餐,省去了現場排隊選購的過程。從出站到公司大概10分鐘,到了還是熱乎的。”王先生說,這樣的便民服務確實方便大家,非常趁手。
從麥當勞、肯德基到美團,越來越多企業正將順路早餐融入上班族分秒必爭的通勤節奏。
北京地鐵聯合美團推出了“食光機”便民早餐服務。消費者提前下單支付后,到站即可領取早餐,既不耽誤通勤也讓早餐不將就。該服務自今年7月上線以來,已布局國貿、金臺夕照等30余座大客流車站及換乘站,累計覆蓋超10萬人次,訂單總量近17萬單,成為部分通勤乘客“固定早餐點”。
在此之前,肯德基與麥當勞的早餐車也已悄然進駐了北京部分地鐵站廳,它們同樣主打“即拿即走”的便捷體驗,并與門店共享供應鏈,離消費者更近一步。
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地鐵通勤早餐,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首先,看消費需求。對不少上班族來說,早餐最重要的是方便快捷。有調查顯示,在早餐選擇方面,近三成受訪者選擇外賣,近五成選擇在早餐攤和便利店解決。但爭分奪秒的通勤路上,沿途并不一定有早餐店,加上排隊等候的時間成本,讓部分上班族選擇受限。甚至有網友點評,“效率和金錢,是早餐最大的攔路虎”。
相關行業報告顯示,中國早餐市場規模約2萬億元,并保持穩定增速。目前,這一市場由數以百萬計的傳統早餐攤販、夫妻店占據主導,他們憑借其靈活性和成本優勢深耕社區。而通勤場景下的早餐消費,還具有較大拓展空間。
再看商業潛力。通勤早餐擁有“即時、高頻、客群精準”的特性,早高峰的地鐵上更是如此。今年9月,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完成客運量26.9億人次,進站量16億人次。北京核心站點早高峰的人流量,比一些小型商場全天客流還多。如此集中的人流和需求,是不可多得的商業機會。
仍以美團食光機為例,與傳統外賣的“逐單配送”不同,食光機采用集中供給模式。美團通過預訂量和算法預測,提前向合作商家批量下單;商家當天現做并統一打包,再由騎手批量配送到各個站點。現場工作人員負責分揀、入柜和保溫,消費者憑取餐碼即時領取,售罄即止。
“對于商家來說,食光機模式能通過前置集中用戶需求,打造爆款單品,為廣大商家帶來更多訂單。”美團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帶來更多訂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它有效整合區域內用戶的相同就餐需求,商家只要選品得當,依靠少量餐品就可以獲得預期的訂單量;其次,它幫助商家集中供給,依托就餐偏好等數據,食光機根據區域內用戶需求特點為商家提供選品建議,有效提升備餐效率。
如今,部分城市正圍繞“地鐵通勤早餐”做文章。例如,深圳地鐵集團推出了自營餐飲品牌“深鐵食研室”;成都軌道集團運營“早安熊貓”早餐工程;廣州地鐵在“地鐵悠選”超市中提供便攜早餐服務;蘇州軌道交通集團還開設了全國首個地鐵站內的社區食堂“廣濟南大食堂”,提供從蘇式面點到自選餐品等多種早、午、晚餐選擇,將地鐵站的閑置空間轉化為解決市民實際用餐需求的惠民場所。
早餐等商業服務的增加,也對地鐵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早餐攤位的選址需精準規劃,不能占用、遮擋消防及疏散通道;不能因排隊或聚集引發擁堵;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也需執行到位。
許多城市都在開展多樣化的探索,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正如一些消費者的評價:便捷多樣的早餐服務,增加了上班族一天的“小確幸”。
如今,地鐵這個通行空間,正慢慢轉化為一座蘊藏巨大潛力的“移動商城”。其高密度客群與即時性需求所帶來的消費潛力,剛剛開始釋放。
李 婕 劉博寧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1月13日 第 04 版)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3日 09:38:57
- 2025年11月13日 08:13:59
- 2025年11月13日 07:51:52
- 2025年11月12日 22:15:41
- 2025年11月12日 16:36:12
- 2025年11月12日 16:20:21
- 2025年11月12日 16:02:30
- 2025年11月12日 15:53:27
- 2025年11月12日 15:52:19
- 2025年11月12日 15:51: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