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東利:海南加速建設“清潔能源島”,駛向低碳未來
中新網巴西貝倫11月11日電(記者 劉文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南正以建設“清潔能源島”為引擎,加速駛入低碳未來。當地時間11月10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毛東利在貝倫介紹了海南的生態文明實踐與氣候行動成果。

當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中國角舉辦首場邊會——“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主題邊會。該邊會由生態環境部指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辦,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承辦,中國新聞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協辦。
創新制度保障,保護生態屏障
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直面海平面上升、珊瑚礁白化等氣候挑戰。毛東利在邊會上說,我們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中國首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中國首個生態保護紅線地方立法,這些“首創”為生態劃下不可逾越的“紅線”。如今,海南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常年保持98%以上,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99.8%。
能源結構轉型,加速駛入低碳
毛東利介紹,海南正以“清潔能源島”和“智慧交通”為雙引擎,加速駛入低碳未來。一方面,大力發展光伏、海上風電,目前,海南全省電力裝機約兩千五百萬千瓦,其中60%以上的新增裝機來自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成為海南第一大電源。另一方面,穩步推進核電安全高效發展,為電網提供穩定、清潔的基荷電源。同時,海南加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60%、居中國第一。這些實踐,為全球低碳轉型提供了“海南方案”。
守護海洋環境,提升固碳能力
海南擁有遼闊的海洋,紅樹林、海草床等生態系統是極其高效的“藍碳”捕獲器。毛東利透露,海南正在開展系統的藍碳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并成功完成了海南首單藍碳碳匯交易,為海洋生態保護注入了市場動力。他說,我們修復紅樹林,不僅是為了保護海岸線、維護生物多樣性,更是為地球固碳減排做出直接貢獻。
推動公正轉型,促進“共富共享”
氣候行動,最終要回到“人”的溫度。毛東利講述,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有一個32平方公里的潟湖,這里棲息著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三大生態寶貝”,也生活著中國最大的疍家漁村。過去,漁民靠海吃海,卻因生態退化面臨生計危機。面對生態退化、氣候風險與社區轉型挑戰,我們通過珊瑚礁、海草床和紅樹林的整體修復,并結合社區參與和文化傳承,引導疍家漁民轉產文旅產業,活化千年漁村文化,2022年,漁民人均年收入較轉產轉業前增長約19%。而在海口的北港島,我們通過引入公益組織和創新型生計項目,巧妙地將環境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這不僅是一個社區的轉型,更是“保護與發展共贏”的生動實踐。
“這里的每一片雨林、每一滴海水、每一個轉型的漁民,都在訴說同一個故事:當一個地區將生態優先融入血脈,它收獲的不僅是更美的風景,更是更有韌性、更有溫度的未來。”毛東利稱,海南的實踐表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以并行不悖,綠色轉型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發展革命。(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3日 14:18:03
- 2025年11月13日 13:26:37
- 2025年11月13日 11:14:51
- 2025年11月13日 10:43:13
- 2025年11月12日 12:33:28
- 2025年11月12日 10:55:22
- 2025年11月12日 10:50:49
- 2025年11月12日 10:20:10
- 2025年11月12日 10:18:16
- 2025年11月11日 13:05:47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